2000年-2009年
繼續向前
10月 2004


繼續向前

不管經歷何種困難和悲傷,有一件事是主所期望的,那就是繼續向前邁進。

活到這把歲數,對於生活中的挑戰,我有不少切身的經驗。我認識一些傑出的人士,他們忍受過種種嚴厲的考驗;也認識一些人,他們似乎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至少表面上看來是如此。

飽受不幸的人往往會問:「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他們徹夜未眠,心裡納悶著為何自己會如此寂寞、厭煩、氣餒、鬱悶、或傷心。

「為什麼是我?」這個問題難以答覆,而且往往導致沮喪和絕望。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更好的問題,那就是:「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我們答覆這個問題的方式,不僅決定了我們今生生活的品質,也決定了我們永恆中生活的品質。眾人的考驗各異,然而不管經歷何種困難和悲傷,有一件事是主所期望的,那就是繼續向前邁進。

持守到底的教義

耶穌基督的福音視持守到底為基本的教義之一。耶穌教導:「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1還有:「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2有些人認為忍受各式各樣的挑戰就是持守到底,不過,有比這更深的含意,那是指歸向基督,在祂裡面成為完善的一個過程。

摩門經先知尼腓教導:「因此,你們必須用對主的堅定信心向前推進,懷著一種十分光明的希望,以及對神和對所有的人的愛心。因此,如果你們向前推進,以主的話為樂事,並持守到底,父這樣說:你們必得到永生。」3

持守到底這項教義就是一個人經由信心、悔改、洗禮和接受聖靈進入通往永生的道路之後,繼續行走在這條道路上。持守到底需要全心全意,如同摩門經先知阿曼萊卡所教導的,我們一定要「歸向祂,奉獻〔我們〕整個的靈魂,作為對祂的獻祭,不斷地禁食和祈禱,並持守到底;這樣〔我們〕必定得救。」4

持守到底是指把生活根植在福音的教義上,遵守教會的標準教義,謙卑地為人民服務,過著基督般的生活,並且遵守聖約。持守的人生活平衡,表裡一致,謙沖為懷,不斷自我改進,心裡沒有詭詐。他們的見證不是建立在世俗的理由上,而是建立在真理、知識、經驗,和聖靈上。

撒種的比喻

主耶穌基督運用撒種這個簡單的比喻來教導持守到底的教義。

「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

「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

「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5

這個比喻描述真理的種子撒在不同土壤上培植的情形。每一種土壤象徵承諾的程度和持守的能力。

第一種土壤是「撒在路旁的」,代表人聽了福音,卻從未給真理生根的機會。

第二種土壤是「撒在石頭地上的」,代表一遇到犧牲或考驗就離開、跌倒的教友,他們不願意付出代價。

第三種土壤是「撒在荊棘裡的」,代表有些教友被世上的思慮、錢財和私慾所纏繞而煩擾。

最後是「撒在好地上的」,這些教友的生活呈現出夫子門徒的樣式,他們的根基紮紮實實地建立在福音的教義上,因此結出了豐盛的果實。

救主在撒種的比喻中指出有三大障礙會讓我們無法持守到底,侵蝕我們的靈魂,阻礙我們永恆的進步。

有關持守的第一大障礙是「世上的思慮」,基本上就是驕傲。6驕傲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且深具毀滅性。譬如說,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傲,便是當今非常普遍的一種驕傲。有些人因為自己的學識和學術上的成就就目空一切,抬高自己甚於神和祂所膏抹的僕人。我們千萬不可讓智力凌駕在靈性之上。智力能滋養靈性,靈性也能滋養智力,不過我們一旦優先考慮的是智力而非靈性時,我們就會跌倒,變得吹毛求疵,甚至極有可能失去見證。

知識相當重要,那是陪同我們進入來生的少數幾樣事物之一。7我們理當不斷地學習,然而,也應當心不要在這過程中,把信心擱置在一旁,因為實際上信心會增強我們的學習能力。

第二個阻礙我們持守的障礙是「錢財的迷惑」。我們應當停止注視財富。錢財只是達成目標的一種工具,其最終目標應該是建立神的國度。我覺得有些人太在意自己開車的款式,服裝的價位,或房子的大小,他們喜歡與人比較,反倒疏忽了那更重要的事。8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小心,不要讓世俗的事物凌駕在靈性事物之上。

救主說無法持守到底的第三大障礙是「別樣的私慾」。色情的瘟疫正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充斥在我們的四周。色情會引發不道德、家庭離異和悲慘的人生。色情耗損靈性力量,使我們無法持守。色情很像流沙,只要你一踩進去就很容易陷入其中,變得毫無招架之力,不知道後果會有多麼嚴重、危險。你大概需要別人的協助才有可能脫離色情的流沙。最好是永遠都不要接觸色情。我懇請各位要格外小心謹慎。

持守到底是給所有人的原則

在郭禧伯會長過世前的幾個星期,有位總會弟兄去他家探望他。郭會長在這位弟兄離開前祈禱說:「神啊,祝福我不會失去見證,讓我保持忠信,直到最後!」9各位能想像嗎?像郭會長這樣一個在復興時代的偉大先知,已擔任總會會長將近27年的人,都祈求自己可以保持忠信,直到最後。

撒但的影響力和誘惑,無人可以倖免。切勿太過驕傲,認為自己可以不受他的影響。小心不要受騙,淪為他的犧牲品。透過每日的經文研讀和每日的祈禱,與主保持接近。把救恩視為理所當然,因而放鬆懈怠的後果我們承擔不起。我們一定要熱切地經營我們的整個生命。10楊百翰會長的這番話激勵並提醒我們,絕對不要放棄,一定要奮戰到底:「要想在高榮國度佔一席位的男女,都會發覺他們必須每天〔為此神聖目標〕奮鬥。」11

持守的力量

我知道有許多人心碎、寂寞,飽受痛苦和挫折。這些都是人類必須經歷的事情。可是,請不要對救主和祂對你的愛失去盼望。祂的愛永遠都在,祂答應我們不會撇下我們為孤兒。12

生活遇到挑戰時,主在教義和聖約第58章中的話語會安慰我們:

「現在你們不能用你們的肉眼看到你們的神關於以後要來到的事情的計畫,及在很多苦難後跟隨而來的榮耀。

「很多憂患過去以後祝福來到。因此你們被獎賞以大榮耀的日子就必來到;時間雖還未到,但已近在眼前。」13

因此,弟兄姊妹們,要繼續向前,我們最後會在整過過程中變得更像主。我們都認識過一些面對生命極大考驗,同時也忠信到底的人。這裡有個激勵人心的例子,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一位名叫詹森華倫的早期聖徒身上。他受到教會領袖的指派,奉命前往去營運李家渡口,該地是一處不毛之地,是北亞利桑那州橫跨科羅拉多河的一個重要銜接點。詹森弟兄遭受極大的挑戰,不過仍終其一生保持忠信。讓我們聽一下詹森弟兄在寫給伍惠福會長信中所描述的家庭悲劇:

「1891年5月,有個家庭……從猶他州的瑞奇菲也德來到〔李家渡口〕這裡,他們……整個冬天都呆在那裡拜訪朋友。他們在龐克奇埋葬了一個孩子,……他們沒有〔清洗〕篷車,也沒有〔清洗〕自己,……就來我們家過夜,和我們的小孩在一起。… …

「我們對〔白喉〕這疾病本身一無所知,然而如同我們在此所擔負的艱鉅任務一樣,藉著對神的信心,也藉著努力認真地遵守〔誡命〕,……我們相信我們的孩子不會受到感染。唉,可是四天半後〔最大的男孩〕……卻死在我懷裡。還有兩個孩子也被感染,我們不斷禁食祈禱,希望能有智慧處理,因為我們在這裡還有很多職務要做。我們禁食二十四小時,有一次我禁食了四十小時,可是還是沒有用,因為我的兩個小女孩也死了。她們死了一週後,我十五歲大的女兒美琳達〔也〕病倒了,我們盡了一切努力救她,〔不久〕她也跟著其他孩子離開了。……我三個可愛的女兒和一個男孩都離我們而去,這事到此還沒有結束。我十九歲的長女現在也被感染,臥病在床,今天我們正為她禁食祈禱。……無論如何,請您為我們獻上您的信心與祈禱。我們究竟做了什麼,使主遺棄了我們,我們可以做什麼,使我們重新獲得祂的恩寵呢〔?〕」

過了不久,詹森弟兄寫信給一位當地領袖兼好友,表達他繼續向前的信心:

「這是我生命中最艱難的考驗,不過我會重整步伐,繼續往救恩的道路出發,我下定決心,……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透過天父的幫助,都〔要〕握緊住那根鐵桿。我沒有怠忽自己的職守,我希望也堅信,藉著弟兄們的信心與祈禱,我會活著領受神的祝福。」14

詹森弟兄所經歷的艱鉅考驗有助於我們面對個人的挑戰。容我提出在此時代能夠增強我們持守到底的三種品性。

第一是見證。見證賜給我們所需的永恆觀點,讓我們看到出路,通過這些無法避免的考驗或挑戰。記住金鮑賀博的預言:

「時候要到,屆時沒有人能夠靠著借來的光存活。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內在的光來獲得指引。… …

「……沒有這種光的人,無法站立得住;因此要尋求對耶穌的見證,緊緊地抓住它,好在考驗的日子來臨時,不至於跌倒而迷失。」15

第二是謙卑。謙卑是一種察覺和態度,知道自己必須仰賴主的協助才有辦法走過今生。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持守到底的。沒有祂,人就算不得什麼。16

第三是悔改。悔改這份榮耀的禮物使我們得以帶著一顆全新的心重返正道,賜給我們在這條通往永生的道路上持守下去的力量。聖餐因此便成為我們持守今生的重要要素。聖餐在每週提供寶貴的機會,讓我們更新洗禮聖約,悔改,評估自己邁向超升之路的進步情形。

我們是永恆之神的兒女,有潛能與基督同作後嗣。17知道自己的身分就不該放棄完成我們永恆使命的目標。

我見證,當我們在永恆中回顧今生在地球短暫的經驗時,儘管曾經遭遇種種的困難,我們仍會高呼,心懷喜樂,因為我們擁有了智慧,信心以及持守、繼續向前的勇氣。

願我們在今日和永遠都是如此。我這樣祈求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馬太福音24:13。

  2. 約翰福音8:31。

  3. 尼腓二書31:20。

  4. 奧姆乃書1:26。

  5. 馬可福音4:14-20。

  6. 見彭蓀泰福,1989年7月,聖徒之聲,第3-5頁。

  7. 見教約130:18-19。

  8. 見馬太福音23:23。

  9. Quoted by John Longden,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58, 70.

  10. 見教約58:27。

  11. Discourses of Brigham Young, sel. John A. Widtsoe (1954), 392.

  12. 見約翰福音14:18。

  13. 教約58:3-4。

  14. Quoted in Jay A. Parry and others, eds., Best-Loved Stories of the LDS People, 3 vols. (1997--2000),3:107--8.

  15. In Orson F. Whitney, Life of Heber C. Kimball (1945), 450.

  16. 見約翰福音15:5。

  17. 見羅馬書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