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
憑著信心求
2008年4月


憑著信心求

有意義的祈禱不但要有聖潔的溝通,更要有聖化的行動。

我邀請聖靈在我們思考「憑著信心求」這項可讓我們的禱告更具意義的福音原則時,能協助我們。

我想要複習三個「用有意義的祈禱憑著信心求」的例子,來討論我們可以從各個例子中學到哪些重要的事情。談到祈禱時,我要強調有意義的這個字眼。單單說出禱告詞與專注地作有意義的祈禱,兩者之間是有很大的差異。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已經知道,祈禱對於我們靈性的發展和保護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們不見得都會把我們所知道的化為行動。就算我們知道禱告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還是可以改進我們的個人祈禱及家庭祈禱,讓祈禱與行動更為一致,也更有功效。

憑著信心求,並採取行動

約瑟·斯密和他的第一次異象是憑著信心求的典型例子。年輕的約瑟在尋求有關宗教的真理時,讀到聖經雅各書第一章的以下章節: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

「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聖經雅各書1:5-6)。

請注意憑著信心求的必要條件,就我所了解的,是指我們不僅要說出來,還需要去做,也就是說我們有雙重義務:既必須祈求,也必須履行;既必須溝通,也必須行動。

沉思聖經中的這些話語,讓約瑟決定走到他家附近的樹林裡去祈禱,尋求屬靈的知識。請注意以下引導約瑟的思緒和懇求的幾個問題。

「在這場言語的論戰和意見的紛亂中,我常常對自己說:該怎麼辦?這些教派中哪個是對的?或者,他們全都錯了?如果他們中有任何一個是對的,是哪一個呢?我要怎麼知道呢?......

「我去求問主的目的,是要知道所有的教派中,哪一個是對的,好讓我知道該加入哪一個」(約瑟·斯密──歷史1:10,18)。

約瑟提問的重點不僅是他需要知道什麼,也包括他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他的祈禱並非僅是求問:「哪一個教會是對的?」他提的問題是:「我該加入哪一個教會?」約瑟走進樹林祈求時,不但懷著信心,更已下定決心要有所行動。

真正的信心是專注在主耶穌基督身上的,並且總會引導我們去採取正義的行動。先知約瑟·斯密教導:「信心是這已透露給我們的信仰的首要原則,也是一切正義的基礎」,信心也是「一切有智能的生物行動的原則」(Lectures on Faith [1985], 1)。單有行動並不算是對救主有信心,依照正確的原則去行動,才是信心的核心要素。所以我們說,「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聖經雅各書2:20)。

先知約瑟進一步解釋:「信心不僅是行動的原則,也是力量的原則,對一切有智能的生物而言都是如此,不論是天上的或地上的」(Lectures on Faith [1985], 3)。因此,對基督的信心引導我們採取正確的行動,進而增強我們屬靈的能力和力量。了解信心是一項行動與力量的原則,不僅會鼓舞我們在運用道德選擇權時,遵從福音真理,還會將救主贖罪的救贖力量及強化的力量帶進我們的生活中,並且會擴大我們內在的力量,讓我們更能夠成為自己的主宰(見教約58:28)。

長久以來,我一直對這項真理印象深刻:有意義的祈禱不但要有聖潔的溝通,更要有聖化的行動。祝福要在我們付出努力之後,才會來到;祈禱「是某種形式的工作,......也是神指定一種方法,使人可獲得最大的祝福」(Bible Dictionary, “Prayer,” 753)。我們在說了「阿們」後,若能將我們對天父所說的事,付諸行動,就是在祈禱的聖化行動中努力前進、堅持到底了。

若要憑著信心求,需要做到誠實、努力、承諾和堅持。讓我舉例說明我的意思,並向各位提出一個邀請。

我們都會誠懇地為世界各地全部時間傳教士的平安和成功而祈禱。我們的祈禱中,也常會祈求傳教士會受到引導,找到那些準備好接受復興信息的個人和家庭。但是為傳教士尋找可教導之人終究是你我的責任。傳教士應該是全部時間的教師,而你我則是全部時間的尋找者。此外,我們都是一輩子的傳教士,不應祈求讓全部時間傳教士來做我們的工作!

如果你我願意獻上真心的祈禱並且憑著信心求,就像約瑟·斯密那樣──如果我們祈禱時,能存著有所行動的心,而不是光說不練──那麼宣講福音的事工必會有驚人的成長、向前推進。這類信心的祈禱可能包含以下這些部分。

  • 感謝天父賜予我們耶穌基督復興福音的教義和教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希望和幸福。

  • 祈求賜給我們勇氣和膽識,使我們能開口與家人朋友分享福音。

  • 懇求天父協助我們找到或辨認出那些願意接受我們邀請的個人和家庭,好讓傳教士可以在我們家中教導他們福音。

  • 下定決心要在今天及本週做我們該做的事,並祈求協助來克服憂慮、恐懼和猶豫。

  • 尋求辨別的恩賜──以便在傳道機會來臨時,有眼可見、有耳可聽。

  • 熱切地祈求獲得力量,行所當行。

在這樣的祈禱中,我們還可以表達感謝,或祈求其他的祝福,然後奉救主的名結束。之後,祈禱的聖化行動就要持續進行並不斷增加。

這種包含了聖潔的溝通和聖化的行動的祈禱模式,還可以用來為貧困者、病人或受苦之人祈禱,也可以用來為面臨困難的家人朋友,或為沒有出席教會聚會的人祈禱。

我見證,當我們憑著信心祈求並採取行動時,祈禱就會變得有意義。我邀請我們每個人都能運用信心,為宣講福音這項神所賜予的命令而祈禱。如果我們這麼做,我應許各位,門將會開啟,我們會蒙福,在機會來臨時,能把握機會、採取行動。

憑著信心求,並採取行動

我的第二個例子要強調堅持到底、通過信心考驗的重要。幾年前有個家庭從美國前往歐洲旅行。就在他們抵達目的地不久後,他們13歲的兒子生了重病。起初他的父母親以為孩子只是因為長途飛行,過度疲勞而導致腸胃不舒服,於是就繼續他們原定的旅程。

隨著時間過去,兒子的病情開始惡化,並且持續脫水。父親給了兒子一個聖職的祝福,但病情並未立見好轉。

幾個小時過去了,這位母親跪在她兒子的旁邊,祈求天父讓孩子康復。此刻他們遠離家鄉,置身於陌生的國家,不知如何取得醫療協助。

這位母親問兒子是否願意跟她一起禱告。她知道僅僅是等待期盼中的祝福是不夠的;他們需要繼續行動。媽媽向孩子說明,他先前接受到的祝福依然是有效的,但她建議他們再次祈禱懇求,像古代的使徒一樣,「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路加福音17:5)。他們在祈禱中表達了對聖職力量的信任,也承諾會堅持不懈地去做一切必要的事,以獲得這份祝福──如果這個祝福在那時符合神的旨意的話。在他們獻上這個簡單的祈禱後不久,兒子的病情便開始好轉了。

這位母親和兒子的忠信行動有助於邀來主所應許的聖職力量,同時也滿足了下列經文裡所說的必要條件:我們「不要因為沒有看到而爭論,因為〔我們〕的信心受到考驗之前,〔我們〕不能獲得見證」(以帖書12:6)。就像監禁阿爾瑪和艾繆萊克的監獄,在「他們有信心之前」不會倒塌,艾蒙和他的傳教士兄弟在「他們有信心之前」,不會看到他們傳道時的大奇蹟(見以帖書12:12-15);同樣地,這個13歲男孩的康復,在「他們有信心之前」也沒有發生,而這治癒是「按照他們禱告中的信心」(教約10:47)完成的。

憑著信心求,並採取行動

我的第三個例子要強調在我們的生活中看出並接受神的旨意的重要性。幾年前有一位年輕父親,他在孩童時期在教會裡很活躍,但是到了青少年階段卻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服役後他娶了一位美麗的女孩為妻,不久孩子也相繼報到。

有一天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他們四歲的女孩突然得了重病,送進醫院。在絕望之餘,這位父親多年來第一次跪下祈禱,祈求他女兒的生命可以獲得保全。不過孩子的病情持續惡化。這位父親逐漸意識到他年幼的女兒已無法存活,慢慢地,他的祈禱改變了;他不再祈求女兒康復,而是祈求能夠理解。此刻他所求的是「成就您的意思」。

不久之後,他的女兒陷入昏迷,這位父親知道她在世上的時間不多了。這時這對年輕的父母已有了更多的理解、信賴,又獲得超越他們自身的能力,他們再次祈禱,祈求能讓女兒清醒片刻,讓他們有機會擁抱她。女兒睜開了雙眼,她把虛弱的臂膀伸向父母,作了最後一次的擁抱。之後,她便離開世間了。這位父親知道他們的祈禱獲得了回答──仁慈、憐憫人的天父安慰了他們的心。神的旨意得成,而他們也能夠理解了。(改編自H. Burke Peterson, “Adversity and Prayer,” Ensign, January 1974, 18.)

在我們的生活中辨認及接受神的旨意,是用有意義的祈禱憑著信心求的基本要素。不過,單單說:「願成就您的意思」是不夠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神的協助,方能讓我們的意思順服於祂的旨意。

「祈禱是天父的旨意與人類兒女的意願互相交流的作為」(Bible Dictionary, “Prayer,” 752-753)。謙卑、熱切、持續的祈禱可以讓我們明白天父的旨意,也讓我們的行動符合天父的旨意。救主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為我們提供了完美的榜樣,當時祂說:「『父啊!您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您的意思。』......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路加福音22:42,44)。

我們祈禱的目的不應是提出一份願望清單或一連串的請求──而是要為我們自己或其他人祈求能依照神的旨意和時間表,獲得祂所切望賜予我們的祝福。每個真誠的祈禱都會蒙得天父的垂聽和答覆,但那答覆可能不是我們所期望的,而且答覆來到的時機或方式也可能不是我們所預期的。這項真理已在我今天提出的三個例子中顯露無遺。

祈禱是一項特權,是虔誠的心願。我們若能適當地憑信心求並採取行動,耐心堅毅地通過信心的考驗,並且謙卑地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您的意思」,我們的祈禱就能從例行公事的祈禱轉變成有意義的祈禱。

我要為天父、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及聖靈的真實存在及神性作見證。我見證天父會垂聽並回答我們的祈禱。願我們每個人都用更大的決心,努力憑著信心求,因而讓我們的祈禱更具意義。我這麼祈求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