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9年
警告的聲音
2017年4月


警告之聲

雖然先知對於警告的責任感受特別深刻,但是其他人也負有同樣的責任。

先知以西結大約出生在李海一家離開耶路撒冷的二十年前。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俘虜了許多人到巴比倫,25歲的以西結也在其中,就我們所知,他在那裡度過了餘生。1他屬於亞倫祭司家系,並在30歲的時候成為先知。2

耶和華在委派以西結的時候,用了守望人這個隱喻。

「〔守望的人〕見刀劍臨到那地,若吹角警戒眾民,

「凡聽見角聲不受警戒的,刀劍若來除滅了他,他的〔血〕就必歸到自己的頭上。」3

另一方面,「倘若守望的人見刀劍臨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劍來殺了他們中間的一個人,……我卻要向守望的人討他喪命的〔血〕。」4

接著,耶和華直接對以西結說:「人子啊,我照樣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5這項警戒就是要人遠離罪惡。

「我對惡人說:『惡人哪,你必要死!』你—以西結若不開口警戒惡人,使他離開所行的道,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血〕。

「倘若你警戒惡人轉離所行的道,他仍不轉離,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

「再者,我對惡人說:『你必定死亡!』他若轉離他的罪,行正直與合理的事:……

「他所犯的一切罪必不被記念。他行了正直與合理的事,必定存活。」6

很有意思的是,這項警戒也適用於義人。「我對義人說:『你必定存活!』他若倚靠他的義而作罪孽,他〔的一切正義行為〕都不被記念。他必因所作的罪孽死亡。」7

神為了懇求祂的兒女,便告訴以西結:「你對他們說,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8

我們的天父和救主並非急切地想要定我們的罪,祂們為我們的幸福著想,懇請我們悔改,因為祂們全然知道「邪惡絕非〔也永遠不會〕幸福。」9因此以西結與他前前後後的每位先知,都全心全意地宣講神的話,警告所有願意遠離靈魂的敵人撒但,並「藉著全人類的偉大中保……選擇自由和永生」10的人。

雖然先知對於警告的責任感受特別深刻,但是其他人也負有同樣的責任。事實上,「每一個被警告過的人,應當警告他的鄰人。」11我們已獲得對偉大幸福計劃的知識——以及要履行的相關誡命——就應該渴望去分享這份知識,因為它會使生命全然改觀,無論是今生或永恆。如果我們問道:「誰是我該警告的鄰人?」答案肯定可以在一個比喻中找到,那比喻的開頭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12,這般描述下去。

思考好撒馬利亞人這項比喻的前後背景,提醒我們記得「誰是我的鄰人?」這個問題與兩大誡命是息息相關的:「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13提高警告之聲的動機是愛,亦即對神和對同胞之愛。警告是關心的表現。主指示我們,「要溫和、謙卑地」14提出警告,要「藉著勸說、恆久忍耐、溫和……,和不虛偽的愛」15提出警告。警告可能是迫切的,像是警告孩子不要用手去碰火的時候,那警告必須清楚,有時也必須很堅決。有時候,「當被聖靈感動時,」16會以訓誡的方式提出警告,但永遠都是以愛為基礎。例如,我們都親眼目睹激勵傳教士去服務和付出犧牲的那種愛。

的確,愛會驅使父母去警告他們最親近的「鄰人」,也就是他們的子女。這意謂著要教導他們福音真理,並為福音真理向他們作見證。這意謂著要教導子女了解基督的教義:即信心、悔改、洗禮和聖靈的恩賜。17主提醒為人父母者:「我已命令你們在光和真理中教養子女。」18

父母在負起警告的責任時,有一項很關鍵的要素就是,不僅要描繪罪惡會帶來令人沮喪的後果,也要講述服從誡命所帶來的喜樂。想想以挪士說的話,是什麼促使他去尋求神,獲得罪的赦免,進而歸信:

「看啊,我到森林去打獵,而那些我常聽到父親講的,關於永生和聖徒的喜樂的話,深深印在我心中。

「我的靈魂飢餓;我跪在造物主前,用熱烈的禱告與祈求……向祂呼求。」19

由於耶穌無與倫比的愛,也由於祂關心其他人和他們的幸福,因此祂毫不遲疑地發出警告。在開始塵世聖工時,「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20由於祂知道並非任何一條路都能通往天國,因此祂命令: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引到生命,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21

祂把時間花在罪人身上,說道:「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22

至於文士、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耶穌卻毫不妥協地譴責他們假冒為善。祂的警告和命令是直接的:「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23當然,沒有人會指控救主不愛這些文士和法利賽人;畢竟祂受苦、死亡也是為了拯救他們。但就是因為愛他們,祂不能讓他們陷入罪中,而沒有清楚地糾正他們。有位評論家寫道:「耶穌教導門徒去做祂所做的事:要歡迎每個人,但也要教導什麼是罪,因為愛人就必須警告人們,讓他們知道什麼會傷害他們。」24

有時候,提高警告之聲的人會被認為是在論斷,因而不被人理會。然而矛盾的是,聲稱真理是相對的、道德標準是個人喜好問題的人,往往會對那些不接受當前「正確思考」規範的人提出極嚴厲的批評。有位作家稱這種現象為「恥感文化」:

「在罪感文化裡,你是藉由自己的良知來知道自己是好或壞。在恥感文化裡,你是藉由人們對你的評論,藉由這些評論是在讚賞或排斥你,來知道自己是好或壞。……〔在恥感文化裡,〕道德生活不是建立在是非對錯上,而是在人們的接納或排斥。……

「……在以接納和排斥為基礎的道德體系裡,每個人永遠都不會有安全感,因為沒有恆久不變的標準,而是根據群眾一直在改變的判斷。這是一種過度敏感、過度反應、時常引發道德恐慌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裡,每個人都感覺不得不隨眾附和。…… 

「……罪感文化可能是嚴厲的,但至少你可以痛恨罪,而仍然愛罪人。現代的恥感文化聲稱很重視接納與包容,但是對那些意見相左和格格不入的人,卻出奇地殘酷無情。」25

與此相反的是「救贖主這塊磐石」,26這磐石是公義與美德的根基,穩固且永久。擁有神不變的律法,使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命運,比被社群媒體暴徒難以捉摸的潛規則和憤怒所挾持,確實好太多了。認識真理比「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27確實好太多了。悔改並努力奉行福音的標準,比假裝沒有對錯,在罪與懊悔之中衰弱不振,確實好太多了。

主已宣告:「警告之聲將藉著我在這末世揀選的門徒的口,傳給所有的人。」28身為守望人和門徒的我們,不能對這條「更妙的道」29保持中立。就像以西結一樣,我們不能看著刀劍臨到這地,卻「不吹角。」30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大力地敲鄰居的門,或是站在公眾場所大喊「悔改吧!」想想看,我們確實有復興的福音,那是人們內心深處真心渴望擁有的。所以,警告之聲通常不只是用彬彬有禮的口吻,而且以詩篇作者的話來說,那是「歡樂〔之聲〕」。31

德撒律新聞(Deseret News)的社論編輯哈爾·培道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保持沉默本身所隱含的傷害。他寫道,雖然婚姻的概念在美國社會菁英份子之間仍是「知識辯論」上的議題,但對他們而言,在實際執行面上,婚姻本身並不是拿來辯論的。「這些菁英會結婚,維持婚姻關係,而且會確保他們的孩子享有穩固的婚姻所帶來的益處。……然而問題是,〔他們〕往往不會宣揚自己在做的事。」他們不想把這些事「強加」於那些確實能因他們在道德方面的領導而受益的人身上,但「大概是時候了,那些受過教育、有穩固家庭關係的人,請不要再假裝中立,要開始宣揚他們在婚姻和親子教養方面實際在做的事,……〔並且〕幫助其他美國同胞接受這樣的做法。」32

我們相信,特別是你們新生的一代,會在公開場合及私底下支持福音的教導和教會的標準;在未來的日子裡,主必須仰賴你們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來成就祂的事工。不要丟下那些會接受真理的人,任由他們因無知而陷入困境和失敗。不要屈服於錯誤的寬容觀念,也不要因害怕而退縮——怕不方便、怕不被贊同,甚至怕受苦。要記住救主的應許: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33

到頭來,我們都要為自己的選擇和所過的生活向神負責。救主宣告:「父派遣了我,使我得被高舉於十字架上;我被高舉於十字架後,才能吸引所有的人接近我,我怎樣被世人舉起,世人也要照樣被父舉起,站在我面前,按照他們行為的好壞受審判。」34

我知道主是至高無上的,我要用阿爾瑪的話作請求:

「現在,我的弟兄〔姊妹〕們,我非常擔憂,甚至因擔憂而痛苦,我發自內心最深之處希望你們……拋棄罪惡,不要拖延你們悔改的日子。

「希望你們在主前謙抑自己,呼求祂的聖名,不斷警醒,不斷禱告,使你們不至受到超過你們所能承受的試探,使你們能由神聖之靈帶領,……

「對主有信心、抱著將獲得永生的希望、心中常懷神的愛,使你們在末日得被高舉而進入祂的安息。」35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大衛一樣對主說:「我未曾把你的公義藏在心裏;我已陳明你的信實和你的救恩;我在大會中未曾隱瞞你的慈愛和誠實。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向我止住你的慈悲!」36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