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課

尼腓三書第8~10章

摩爾門經福音進修班教師用本


導言

尼腓人見到基督降生的徵兆後,過了三十三年,便開始期盼拉曼人撒母耳所預言,有關救主死亡的徵兆。雖然已出現了許多徵兆,人民中仍起了懷疑與爭論。到了隔年,撒母耳的預言應驗了。極大的暴風雨、地震和其他災難使得遍地遭到毀壞,然後黑暗籠罩著地面達三天之久。這場毀滅中倖免於難的人在黑暗中聽到了耶穌基督的聲音。祂邀請他們悔改並歸向祂。黑暗散去之後,人民的悲慟轉為喜悅,並讚美耶穌基督。

教學建議

尼腓三書8:1-18

巨大的毀滅象徵耶穌基督的死亡,應驗了拉曼人撒母耳的預言

開始上課時,提出以下這問題:

  • 你是否注意到任何已經出現的徵兆,顯示出救主的第二次來臨已近?(你可以指出,許多預言都已應驗,或正在應驗中,例如福音的復興、先知以來加的來臨,以及福音正傳播到全世界等。)

  • 當你看出某件事正是救主第二次來臨的明顯徵兆時,你有何感受?

說明: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類似於耶穌基督即將造訪尼腓人的時期。正如那些尼腓人期盼著拉曼人撒母耳預言的,象徵耶穌基督死亡及復活的各種徵兆一樣,我們也應期盼救主第二次來臨的徵兆。

請學生默讀尼腓三書8:3-4,找出某些尼腓人對徵兆有何不同的感受。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雖然人民「殷切」期盼著徵兆來臨,他們之中仍起了「莫大的懷疑與爭論」。)

  • 尼腓三書8:3-4所述的情況,在哪些方面類似於今日世界上的情形?

  • 即使周邊有許多人都表示懷疑,我們仍可以怎樣增強自己對耶穌基督的信心?

問學生,他們曾否經歷過狂風暴雨、地震或其他災難。學生回答時,請他們分享在那次經驗當中及之後,他們有些什麼感受。

請一位學生讀出尼腓三書8:5-7。請全班跟著看經文,找出在耶穌基督降生後的第34年發生了什麼事。然後請學生默讀尼腓三書8:8-18,找出那些城市的居民遭到了什麼。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提醒學生拉曼人撒母耳曾預言過這些事(見希拉曼書14:20-27)。強調:先知所說的話都必應驗,並且神要惡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尼腓三書8:19-25

黑暗籠罩地面三天之久

說明在暴風雨和地震停止後,黑暗籠罩地面達三天之久。將教室裡的燈全部關掉一會兒。然後問學生,他們曾否去過一個完全黑暗的地方,例如一個洞穴,或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

  • 你在那個地方時有何感覺?

指出那籠罩地面三天的黑暗,並不同於我們關掉燈光,或進入沒有窗戶的房間時所感受到的黑暗。請學生默讀尼腓三書8:19-23,找出有哪些詞句描述尼腓人所經歷的黑暗。(答案可包括:「濃厚的黑暗」、「黑暗的霧氣」、「黑霧」,及「看不見光」。)

請學生默讀尼腓三書8:23-25,找出那黑暗對倖免於難的尼腓人造成了什麼影響。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

尼腓三書9:1-14

在黑暗之中,耶穌基督邀請那些倖免於難的人悔改並歸向祂

將以下這些問題寫在白板上。請學生默讀尼腓三書9:1-12,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會發生這次毀滅?

撒但對這次毀滅作何反應?

關於撒但以及他如何對待跟隨他的人,這件事教導了什麼?

向全班讀出尼腓三書9:13-14。請學生跟著看經文,找出救主對那些倖免於難的人提出什麼邀請。請學生想像那些尼腓人,在完全的黑暗中聆聽著救主的聲音。他們因為「比〔遭到滅亡的人〕正義而得免一死」,但他們仍需要悔改,並有所改變(見尼腓三書9:1310:12)。

  • 你想,那些尼腓人在聽到救主的這項邀請時有何感受?為什麼?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七十員司考德·葛洛長老所說的話:

「耶穌基督是醫治我們靈魂的偉大良醫。……

「我們犯罪時,撒但就會告訴我們,說我們已經迷失了。相較之下,無論我們犯了怎樣的錯,我們的救贖主都會為我們所有的人,為你我,提供救贖」(「贖罪的奇蹟」,2011年5月,利阿賀拿,第109頁)。

向學生確證,救主在尼腓三書9:13所提的這項邀請——歸向祂並獲得治癒——也是向我們每一個人提出的。為了使救主能治癒我們,我們必須接受祂的邀請、歸向祂、悔改自己的罪,並使自己歸信。請學生想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救主的醫治。然後請他們在筆記本或經文研讀日記中回答以下這問題:

  • 你必須做些什麼才能在生活中獲得救主的醫治?

尼腓三書9:15-22

救主宣告,經由祂的犧牲,摩西律法已成全了

讀出尼腓三書9:19。請全班跟著看經文,找出耶穌基督所說,祂不再接受尼腓人的什麼。可能必須提醒學生,尼腓人當時仍在遵守摩西律法。摩西律法有一部分,是主吩咐祂的人民要獻上動物祭,作為救主捨命贖罪的一種獻祭形式和表徵。

請學生默讀尼腓三書9:20,找出救主所說,尼腓人現在要獻上什麼作為祭品。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

  • 你認為,以「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作為祭品是什麼意思?

  • 救主對那些帶著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歸向祂的人應許了哪些祝福?

說明十二使徒定額組的陶德·克理斯多長老曾教導可以用一種方式來思考「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這兩個詞。讀出以下這段話,請學生仔細聽,克理斯多長老用哪些詞句來幫助我們了解這兩個詞:

画像:D・トッド・クリストファーソン長老

「各位……可以向神獻上的祭品就是你們破碎或悔改的心,以及痛悔或服從的靈。事實上,你們獻上的禮物就是你們自己——你們的為人和你們的未來。

「你們個人或是你們在生活上有沒有不純潔或不配稱的地方?改掉這些缺點,就是你們獻給救主的禮物。你們的生活是不是缺乏良好的習慣或特質?培養良好的習慣,成為你們品格的一部分,就是你們獻給救主的禮物」(「你回頭以後」,2004年5月,利阿賀拿,第12頁)。

  • 克理斯多長老用哪個詞來幫助我們了解何謂「破碎的心」?(悔改)你覺得,有顆悔改的心是什麼意思?

  • 克理斯多長老用哪個詞來幫助我們了解何謂「痛悔的靈」?(服從。)你會如何描述一個有服從之靈的人?

請學生默讀尼腓三書9:21-22,找出救主所說,我們應該如何歸向祂。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舉起一張小孩的圖片,可以是你家中的一個孩子。

  • 在你想像中,一個小孩會如何歸向救主?這點如何幫助你了解我們應該如何歸向救主?

將以下未完成的句子寫在白板上:

我們若帶著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歸向基督,祂會…。

請學生複習尼腓三書9:13-15,19-22,找出一些方法來完成白板上的句子。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答案可包括:祂會治癒我們(見尼腓三書9:13)、給我們永生(見尼腓三書9:14),並接待我們(見尼腓三書9:22)。在學生回答後,完成白板上的話:我們若帶著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歸向基督,祂會接待我們、治癒我們,並給我們永生。

尼腓三書第10章

主說祂會像母雞聚集小雞那樣聚集祂的人民

概述尼腓三書10:1-3,說明人民在聽到救主的聲音以後,因為太過驚異而寂靜了許多時辰。之後救主再次向人民說話。

請幾位學生輪流讀出尼腓三書10:4-6。指出在這幾節經文中,救主談的是以色列家族,即祂的約民。

  • 救主在哪些方面就像一隻母雞在保護小雞免於危險?為什麼救主沒有聚集並保護所有以色列家族?(因為他們不願意歸向祂。)

  • 救主對那些悔改並歸向祂的人作了哪些應許?(祂會像母雞聚集小雞那樣聚集他們。)

請學生在筆記本或經文研讀日記中回答以下這問題。(你可以將這問題寫在白板上,或慢慢讀出來,好讓學生寫下來。)

  • 你曾在什麼時候感受到救主邀請你去接受祂的滋養和保護?

請一位學生讀出尼腓三書10:9-11。請全班跟著看經文,找出在救主對人民說過話後,發生了什麼事。你可以在結束時作以下見證,說救主會慈悲地對待所有帶著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歸向祂的人。你也可以說明在下一課中,學生將討論救主造訪那些人民,以及祂如何親自施助他們每一個人。

注釋及背景資料

尼腓三書9:2。「魔鬼在笑,他的使者在歡喜」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羅拔·海爾斯長老曾教導,在我們犯罪時,魔鬼會有何反應。他說:

「『亞當墜落,才能有世人;成了世人,才能有快樂。』〔尼腓二書2:25

「有時我們會忘了天父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享有這樣的快樂。唯有屈服於誘惑和犯罪,才會使我們無法獲得這種快樂;而撒但正希望我們能屈服讓步。

「我曾有機會陪同賓塞·甘會長到遠地拜訪。我們參觀遊覽了當地許多名勝,包括地下墓穴,也就是遭受激進基督徒迫害之人的墓穴。當我們走出那地方漆黑、狹窄的階梯時,甘會長教了我永難忘懷的一課。他拉拉我外套的下擺說:『敵對者冒用救主之名所做的事一直困擾著我。』然後他又說:『羅拔,除非你我犯罪,否則敵對者永遠都無法快樂起來。』

「我後來思考這句話並研讀經文,才開始了解甘會長的意思可能是什麼。……我們的罪會讓魔鬼歡笑;我們的憂傷帶給他虛假的喜悅。

「雖然魔鬼歡笑,但他的力量有限。有些人可能記得一句諺語:『這是魔鬼叫我做的。』今天我要以清楚明白的話語來澄清這句話,那就是敵對者不能叫我們做任何事。經文已經說過,他的確就在門口埋伏著,而且天天尾隨著我們。我們每次踏出家門,每次作決定,都是在選擇要走他的方向還是救主的方向。但是,如果我們要敵對者離開,他就必須離開。除非我們許可,否則他影響不了我們,他也知道這一點!唯有得到我們的許可,他才能影響我們的心智與身體——也就是我們的靈魂。換句話說,我們不用屈服於他的誘惑!」(參閱「自己採取行動:選擇權的恩賜與祝福」,2006年5月,利阿賀拿,第5-6頁)。

尼腓三書9:19-20。「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尼爾·麥士維長老描述了向主獻上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是什麼意思。他說:

「每個人該做的真正獻祭,絕不是把動物放在祭壇上,而是心甘情願地把個人內在的獸性放在祭壇上燒掉。這才是用『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來『向主……獻祭』(教約59:8)」(參閱「摒棄一切不潔和邪惡」,1995年7月,聖徒之聲,第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