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進修班
第115課:教義和聖約第137篇


第115課

教義和聖約第137篇

導言

1836年1月21日,先知約瑟·斯密在即將完工的嘉德蘭聖殿樓上的一個房間裡,與總會會長團的諮理、來自嘉德蘭和密蘇里州的主教團、他的父親和他的抄寫員一同會面。他們聚在一起是為了執行教儀,好為聖殿奉獻作準備。就在這時,先知見到了高榮國度的異象,也聽到主宣告祂會如何審判那些沒有認識福音就死去的人。約瑟·斯密當時的抄寫員華倫·裴利西,將這異象記載在先知的日記中。這異象的部分紀錄後來被收錄在教義和聖約裡,即第137篇

教學建議

教義和聖約137:1-6

約瑟·斯密在異象中見到高榮國度

請學生思考下列問題:(你也可以請他們把自己的答案寫在隨堂筆記或經文研讀日記中。)

  • 哪些人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為什麼這些人對你特別重要?

在學生有時間思考問題後,請幾位學生跟全班分享他們的答案。

  • 為什麼知道你所愛的人有機會住在高榮國度,對你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說明教義和聖約第137篇包含了約瑟·斯密描述他在異象中見到的高榮國度。在這段描述中,他說出了他見到在那裡的一些人的名字。請學生閱讀教義和聖約第137篇的前言,了解這項啟示的歷史背景。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7:1-4。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描述高榮國度的詞句。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

請另外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7:5-6。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約瑟·斯密看到哪些人在高榮國度。

  • 約瑟·斯密看到哪些人在高榮國度?(天父、耶穌基督、亞當、亞伯拉罕、約瑟的父母,以及他的哥哥奧文。指出以下這一點,可能會對學生有所幫助:約瑟的父母當時仍在世;事實上,他看到這個異象時,他的父親也在場。這表示這個異象顯示的不是已經在高榮國度的人,而是最終會去那裡的人。)

  • 根據第6節,約瑟看見自己的哥哥奧文在高榮國度時,為何會感到驚奇?

為了幫助學生更了解這個經驗為什麼對約瑟·斯密特別深具意義,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的這段話:

約瑟·斯密非常敬愛、欽佩他的大哥奧文。奧文也深愛約瑟,並在約瑟準備從天使摩羅乃那裡獲得金頁片的那段期間支持著他。1823年11月,奧文當時25歲,約瑟17歲,奧文突然得了重病。在他的病況惡化,顯然不久於世的時候,他勸告約瑟:「我要你做個好男孩,盡全力取得那紀錄。要忠信地接受教導,遵守賜給你的每一項誡命」(引述自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401頁;亦見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學生用本,第二版〔教會教育機構課本,2003〕,第42頁)。

奧文的死使得斯密家庭陷入極度憂傷。紐約州拋邁拉一位長老教會的牧師主持奧文的喪禮。「由於奧文並非該牧師教區的成員,該牧師便在講道中斷言奧文無法得救。約瑟的弟弟,威廉·斯密回憶說:『〔那牧師〕……極力暗示說,〔奧文〕已落入地獄,因為奧文不是教會的成員。但奧文是個好孩子,我的父親很不喜歡那牧師的話」(引述自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第401頁)。

圖像
奧文·斯密的墓碑

標示先知約瑟·斯密的大哥奧文·斯密埋葬地點的墓碑。

請學生想一想,當約瑟看到奧文在高榮國度時,他可能會有什麼感受。

教義和聖約137:7-10

主啟示祂會如何審判那些沒有認識福音就死去的人

在白板上寫出下列問題:奧文活著的時候沒有接受洗禮,他為什麼能進入高榮國度呢?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7:7-8。請全班跟著仔細看,並找出能回答白板上的問題的一項真理。

  • 主向約瑟·斯密顯明了哪項真理,可以回答白板上的問題?(學生應指出以下這項真理:所有沒有認識福音就死去的人,但若有機會就會接受福音的,必繼承高榮國度。

  • 這項真理如何安慰那些所愛的人未能認識福音就去世的人?

指出主在啟示代替死者洗禮的原則之前,先啟示了教義和聖約137:7-8的真理。學生將在之後的課程中學習有關代替死者洗禮的啟示。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7:9,並請全班找出主教導,祂會用什麼方式審判全人類。

  • 根據第9節,主會如何審判我們?(學生可能使用不同的措辭,但他們的回答應反映出以下這項原則:主會按照我們的行為和心中的渴望審判我們。將這項原則寫在白板上。)

  • 你認為我們的渴望和行為為什麼都很重要?

讀出下列每個例子。讀完每個例子之後,請學生回答這個問題:

  • 這個例子如何顯示出我們的渴望和行為很重要?

  1. 一位教會成員有正義的渴望,想在聖殿中結婚。終身在教會忠信地服務之後,這位成員還沒有機會與配偶在聖殿中印證,就去世了。

  2. 一位男青年勇敢地遵守洗禮聖約,並履行亞倫聖職的職責。他很想擔任全部時間傳教士,但是因為生理障礙而沒有辦法做到。

  3. 一位女青年對另外一位女青年心懷不滿。她假裝很友善,卻暗自希望不幸的事會發生在那位女青年身上。

  4. 一位男青年有不潔的思想,卻沒有尋求主的協助去改變他不當的思想和感覺。

可以讀出十二使徒定額組達林·鄔克司長老以下的話,作為討論的一部分:

圖像
達林·鄔克司長老

「我們能確定光是不做壞事,在神的律法中就算無罪嗎?如果心中存有不良的意圖及邪惡的思想呢?

「心中的憎恨在審判之日會被忽視嗎?嫉妒呢?貪婪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顯然是我們所謂的壞消息,因為不需要外在的行為,僅憑著心中的感覺和渴望就能犯罪。

「不過,也有好消息。根據神的律法,我們可因正義而得到酬賞,縱使我們有時無力做到這樣的祝福所應有的行為。

「當有人想幫助我的岳父,但是客觀條件卻不允許時,他會對那人說:『謝謝你的好意,我心領了。』同樣地,我相信天父會接受我們心中真正的渴望,以替代我們實在無法做到的行為」(參閱「我們心中的渴望」,1987年6月,聖徒之聲,第23頁)。

  • 知道你會按照你的行為和心中的渴望接受審判,對你有什麼影響?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7:10,並請全班找出關於高榮國度的繼承者,主所教導的另一項真理。

  • 根據第10節,誰會在高榮國度中得救?(學生應指出以下的教義:所有未達負責年齡就去世的小孩,都會在高榮國度中得救。

告訴學生,當約瑟·斯密接受這項啟示時,他和愛瑪遭遇了四名子女死亡,其中包括一位收養的孩子。後來,他們又有兩名子女在襁褓中夭折。

圖像
嬰孩奧文·斯密的墓碑

標示約瑟·斯密和愛瑪·斯密的嬰孩奧文·斯密,埋葬地點的墓碑。

請學生想一想,第10節所啟示的真理如何為因孩子去世而悲傷的家庭帶來安慰。可以給他們時間沉思自己或家人曾因這項真理而得到安慰的經驗。

  • 你從教義和聖約第137篇有關主努力使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住在高榮國度這項真理,學到了什麼?

為你們今天所討論的真理作見證。你也可以給學生機會分享他們的見證。

注釋及背景資料

教義和聖約137:9。按我們的行為和渴望接受審判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達林·鄔克司長老提出可能對教義和聖約137:9產生的兩個誤解:

圖像
達林·鄔克司長老

「首先,我們必須謹記在心,只有在真正做不到時,渴望才能取代行動。如果我們企圖用無法做到來掩飾自己缺乏真誠渴望,因而沒有盡一切所能去做祂所命令的事,就是在自欺欺人。但是,我們絕對蒙蔽不了那位正義的法官。

「若真的要以渴望代替行動,這渴望不能只是表面的、衝動的、或是一時的,卻必須是真心誠意、完完全全、自始至終。要能獲得祝福,我們心中的渴望就必須是真誠的,可被稱為屬神的渴望。

「第二,我們不要以為心中的渴望可以取代福音的教儀。想一想救主在指示兩項福音教儀時所說的話:『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翰福音3:5)。關於高榮榮耀中的三層等級,現代啟示中如此陳明:『為了得到最高層,人必須進入聖職的這體制〔意即婚姻的新永約〕』(教約131:2)。這些命令中沒有暗示可以有任何例外,其他經文也沒有授權可有例外情形。

「但是,由於主既公道又慈悲,所以祂授權我們代替那些在今生沒有接受這些必要教儀的人接受這些教儀,藉以平衡這些教儀的嚴格命令。因此,那些在靈的世界的人,若心中有渴望參與教儀,就可算是他們親自參與了一樣。如此,透過活人替代的愛心服務,已逝的靈也能夠因為他們心中的渴望,獲得酬賞」(參閱「我們心中的渴望」,1987年6月,聖徒之聲,第24頁)。

教義和聖約137:10。去世的小孩的救恩

七十員夏安·鮑文長老提到他的一個經驗,說明了教義和聖約137:10中教導的真理的力量:

圖像
夏安·鮑文長老

「我年輕時在智利傳教,我和同伴在分會中遇到一個有七位成員的家庭。那位母親每週都帶著孩子來參加聚會,我們以為他們已經加入教會很久了,幾週後我們才發現他們都還沒有受洗。

「我們立刻和這個家庭聯絡,詢問能否去拜訪並教導他們。……

「拉米瑞姊妹在課程中進步得很快,她很渴望學習我們教導的所有教義。有一個晚上,我們談到嬰孩的洗禮,我們教導小孩子是無罪的,不需要接受洗禮,並請她讀摩羅乃書:……

「『從世界奠基時,小孩子就因基督得生命;要不然,神就是不公平的神,也是善變的神,會偏待人;因為有多少小孩子沒有受洗就去世了!』〔摩羅乃書8:12〕。

「讀完這段經文後,拉米瑞姊妹開始哭泣,我和同伴感到困惑,我問她:『拉米瑞姊妹,我們說了或做了什麼冒犯你嗎?』

「她回答:『不,長老,你們沒有做錯什麼。六年前,我生了個小男孩,但他在我們為他受洗前就過世了,我們的牧師說因為他沒有受洗,他永遠都會困在地獄的邊境裡。六年來這個傷痛和罪惡感一直壓著我,讀了這段經文後,聖靈的力量讓我知道這是真實的,我的重擔減輕了,我流下的是喜樂的淚水。』……

「經歷了六年的痛苦和難以承擔的憂傷,慈愛的天父透過活著的先知顯明真實的教義,帶給這受苦的母親美好的平安;當然,拉米瑞姊妹和她滿八歲的孩子們都接受了洗禮」(「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2012年11月,利阿賀拿,第15-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