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進修班
第148課:長途跋涉橫越愛阿華;教義和聖約136:1-18


第148課

長途跋涉橫越愛阿華;教義和聖約136:1-18

導言

聖徒於1846年2月開始離開納府,西遷橫越愛阿華地區。百翰·楊於1847年1月,在內布拉斯加冬季營獲得記載於教義和聖約第136篇中的啟示。本課討論教義和聖約136:1-18,其中涵蓋了神的忠告,幫助聖徒組織自己,準備好繼續西遷的旅程。

教學建議

後期聖徒橫越愛阿華州,並在冬季營建立總部

遮住某位學生的眼睛,並將他(她)帶到教室的一邊,然後重新排列教室裡的一些物品,製造出一些聲音,讓那名學生能明顯知道東西被動過了。請眼睛被遮的學生選擇一位同學提供口頭上的指示,引導他(她)走到教室的另一邊。當學生選了一個人之後,問:

  • 你為何會選擇這個人?

  • 我們對另一個人的信賴,會如何影響我們是否密切遵從他的指示?

請引導者指示眼睛被遮起來的學生安全地走到教室的另一邊。請這兩位學生回座。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這段聖徒出納府的故事。請全班仔細聆聽,找出聖徒的經驗跟剛才被帶領走到教室另一邊的學生的經驗,有什麼相似之處。

聖徒在當地暴徒的暴力威脅下,開始於1846年2月離開納府,西行橫越愛阿華州。「離開納府是聖徒表現信心的具體行為。他們在離開時還不確定去向,也不知道會在何處落腳,只曉得自己被敵人逼出伊利諾,而領袖已得到啟示要到洛磯山脈尋求庇護所」(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學生用本,第2版〔教會教育機構課本,2003〕,第309頁)。

  • 聖徒離開納府的經驗跟剛才被帶領走到教室另一邊的學生的經驗,有什麼相似之處?(他們都仰賴可以看見的人的指示,信任這個人會幫助他們抵達目的地。)

  • 我們可以從聖徒離開納府的經驗中學到什麼?(學生可能使用不同的措辭,但他們應表達出以下的原則:當我們服從教會領袖的忠告和指示時,就是在運用信心。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有關威廉·克雷頓的記事。請學生仔細聆聽,找出克雷頓弟兄的信心的例子。

「威廉·克雷頓蒙召喚隨著第一批人離開納府,把他的妻子黛莎留在她父母身邊;而她的第一個孩子再過一個月就要出生了。他在泥巴路上吃力地行走、睡在寒冷的帳篷裡,又擔心黛莎的身體狀況,所以心力交瘁。兩個月後,他還不知道妻子是否已經順利生產,不過最後總算接獲好消息,知道一個『健康的胖小子』誕生了。威廉一獲知這個消息,便坐下來寫一首歌。這首歌不但對他別具意義,更成為世代以來教會成員表達鼓舞與感激之情的經典聖詩。這首歌就是『聖徒齊來』」(傳承: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簡史〔1996〕,第71頁)。

請全班一起唱「聖徒齊來」的前三段歌詞(聖詩選輯,第18首)。(或事先聯絡一位學生或一組學生,請他們準備好唱這首聖詩的前三段歌詞。)唱這首聖詩之前,請學生找出或注意聽有哪些詞句說明了聖徒們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和對他們的領袖的信任。

在唱完前三段歌詞後,問:

  • 這首聖詩如何說明了聖徒們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和對他們的領袖的信任。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奧申·賓塞和凱瑟琳·賓塞的故事。請全班仔細聆聽,賓塞家庭信心和信任的例子。

「離開納府之後,體質纖弱的〔凱瑟琳〕在經歷種種考驗之後,很快地倒下了。她憂傷的丈夫寫信懇求妻子的父母,請他們接她回家,直到聖徒找到永久居住之地。她父母如此回答:『只要她棄絕她可恥的信仰就可以回來,否則就不要回來。』

「當人唸出這封信給她聽的時候,她請丈夫拿出他的聖經,翻到路得記,並讀出第1章的第16和17節:『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Memoirs of John R. Young: Utah Pioneer 1847 [1920], 17–18)。凱瑟琳·賓塞不久後就去世了。

請學生唱「聖徒齊來」的第四段歌詞。請他們想一想這一段歌詞和凱瑟琳·賓塞有什麼關聯。他們唱完這段後,問:

  • 這段歌詞和凱瑟琳·賓塞有什麼關聯?

請學生立下目標運用對耶穌基督的信心,並更加聽從教會領袖的忠告和指示。

請學生翻到經文中的教會史地圖6(「教會的西遷」),並找出納府及冬季營的位置。說明由於雨水過多、補給不足,那些在1846年2月離開納府的聖徒花了四個月才走了300英里,越過愛阿華州。因為這些狀況,加上少了500多位體格健壯的後期聖徒男子的服務,這群人的行進速度很緩慢。這些男子聽從百翰·楊會長的號召加入美國軍隊,好賺錢幫助貧困的教會成員西遷;他們之後被稱為摩爾門兵團。這項犧牲在許多方面對教會都有幫助,但也讓許多家庭在西遷的旅途中有一段時間沒有丈夫和父親同行。教會領袖考慮到這種緩慢的進程,於是決定等到1847年春天再繼續往西走,前往洛磯山脈。他們勸勉聖徒冬天先安頓下來。其中最大片的屯墾區是冬季營,位於密蘇里河的西岸,即現在的內布拉斯加州。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有關冬季營和其他臨時屯墾區的描述:

許多聖徒住在木屋或由柳樹和泥巴塔建的地窖中。許多人沒有足以避寒的地方。瘧疾、肺炎、結核病、霍亂及敗血症等疾病造成大規模的苦難與死亡。第一個冬天結束後,有七百多人在營中去世(見傳承,第71-72頁;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學生用本,第319-320頁)。

  • 如果你是當時住在冬季營的聖徒,當你知道自己還要走幾百里路,可能會有什麼感受?

教義和聖約136:1-18

主勸告聖徒要組織自己並準備好繼續西遷的旅程

請學生快速瀏覽教義和聖約第136篇的前言,找出本啟示獲得的地點,以及接受的人是誰。請他們報告所學到的事情。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6:1

  • 你認為當聖徒知道主會繼續向他們顯示祂的旨意之後,對他們有什麼幫助?(答案可能包括:本啟示幫助他們知道主知道他們的情況,祂會幫助他們繼續西遷的旅程,祂也透過百翰·楊會長說話,正如祂透過先知約瑟·斯密說話那樣。)

請幾位學生輪流讀出教義和聖約136:2-5。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主指示聖徒們應該怎麼做,來準備繼續西遷。

  • 他們如何組織團隊?

  • 你認為將聖徒組織成小組,並指派領袖,為什麼會幫助他們?這種組織方式跟今天教會的組織方式有何類似之處?(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後,你可以將以下真理寫在白板上:主將祂的聖徒組成團隊,好讓每個人都能受到引導和照顧。

  • 第4節提到聖徒會如何獲得力量?

說明由於冬季營和附近的營區內的疾病和死亡,讓許多家庭和個人需要財務上的協助,好幫助他們能繼續西遷。

把學生分成兩人一組。請他們一起研讀教義和聖約136:6-11,找出聖徒用哪些方式照顧貧困者。學生讀這段經文之前,說明不是所有的聖徒都同時離開冬季營。第6節中「那些要留下來的人」指的是需要留在冬季營和鄰近營區一段時間的聖徒。

  • 第6-11節中有哪些詞句指出聖徒要照顧有需要的人?

  • 第7節中的哪個詞指的是為他人預備道路的人?(先驅者。)

將以下定義寫在白板上。(引用自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1989], “pioneer”。)

先驅者:走在人前的鋪路者或開路者,使他人有路可循。

  • 根據第11節,主賜給那些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並為他人預備道路的人哪些應許?我們可以從這點學到什麼?(學生回答後,不妨將以下原則寫在白板上:如果我們幫助有需要的人並為他人預備道路,主就會祝福我們。

請學生與同伴討論以下問題:

  • 有誰為你預備了道路,使你享有福音的祝福?

請學生思考下列問題,然後請幾位學生向全班分享他們的答案。

  • 你會做什麼來成為一名先驅者,也就是幫助有需要的人並為他們預備道路,使他們能享有福音的祝福?

概述教義和聖約136:12-18,說明主命令祂的僕人教導聖徒這則啟示。

結束時,為你們所討論的真理作見證,並鼓勵學生去實踐這些真理。

注釋及背景資料

教義和聖約136:7,9。為人預備道路

多馬·孟蓀會長教導:

圖像
多馬·孟蓀會長

「根據字典的定義,先驅者是『走在人前的鋪路者或開路者,使他人有路可循』〔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1989), “pioneer”〕。我們是否能效法以往的先驅者,培養出像他們那樣的勇氣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你我能夠成為真真正正的先驅者嗎?

「我知道,我們可以做得到。喔,這個世界是多麼需要現代先驅者啊!」(「這世界需要現代先驅者」,2013年7月,利阿賀拿,第5頁)。

帕雷·普瑞特長老記錄下聖徒為了要為後來的人預備道路所做的事:

圖像
帕雷·普瑞特

「所有的事都和諧有秩序,於是營隊繼續前進。我們已在持續的大雨、泥漿、泥潭中走了很久,所以一抵達格蘭河的支流旁,就在此暫時紮營。我們在這裡圍了一塊地,設了一片幾百英畝的公共農場,然後開始為要留下來的人和那些會跟著我們的腳步離開納府的人,設置屯墾區。我們稱此地為『花園樹林』」Autobiography of Parley P. Pratt, ed. Parley P. Pratt Jr. [1938], 342)。

教義和聖約136:8。摩爾門兵團

1846年5月,教會的代表耶西·李投在華盛頓特區與美國政府官員會晤。教會想知道後期聖徒是否可以為政府工作或提供服務,以換取財務上的協助,幫助聖徒西遷。美國國會當時才剛宣布與墨西哥開戰,詹姆斯·波克總統與耶西·李投商量是不是有可能將後期聖徒的男子納入美國軍隊,然後用他們的薪資來幫助聖徒的旅程。聖徒在橫越愛阿華州的時候,美國軍隊的徵召者要求教會成員參軍加入美墨戰爭。聖徒起初拒絕了,但百翰·楊會長鼓勵弟兄們參與,以籌款聚集納府的貧困者並幫助聖徒西遷。由於楊會長的勸告,有超過500名男子加入美國軍隊;這個組織稱為摩爾門兵團。有一群婦女和小孩陪同兵團跋涉了超過2,000英里到達南加州;他們在該地的佔領部隊中服務。

但以理·勞森於1846年7月4日記載:「我很氣政府,因為他們任由我們被打劫,被驅逐出家園。我說了一句重話:『我要看到他們被定罪下地獄。』我不願意加入軍隊。在前往議會崖的途中,我們遇到了百翰·楊會長、禧伯·郭和威拉·理查,他們正在招募士兵。他們說,以色列的救恩有賴於這次的募兵計畫。我聽到這話就改變心意了。我覺得我有責任要去」(in Norma Baldwin Ricketts, The Mormon Battalion [199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