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進修班
第29單元:第4天,教義和聖約第135篇


第29單元:第4天

教義和聖約第135篇

導言

1844年6月27日,先知約瑟·斯密和他的哥哥,總會會長助理和教會教長海侖,在伊利諾州卡太基被謀殺。十二使徒定額組核准將他們殉教的宣告納入1844年版教義和聖約的最後一部分;當時教約幾乎準備好要出版了。這項宣告的內容取自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約翰·泰來長老和威拉·理查長老的目擊紀錄,現在收錄為教義和聖約第135篇

教義和聖約第135篇

宣布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的殉教

閱讀教義和聖約135:1。想像你是1844年住在伊利諾州納府的教會成員,再想想你接獲這個悲慘消息時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許多聖徒在得知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去世的消息時,都悲痛不已。在你學習先知約瑟·斯密生命的最後幾天裡發生的事件的同時,反思你自己對他的感受和見證。

約瑟·斯密和聖徒在伊利諾州過了三年較平靜的日子。然而,到了1842年,他們又開始遭遇反對勢力。教會中的叛離者和教會外的反對者集結起來對抗先知和教會。有些伊利諾州的州民開始對聖徒的政治影響力感到害怕與不悅。還有人嫉妒納府的經濟成長,開始批評納府市政府及民兵的勢力。有些人因為誤解摩爾門獨特的教義和做法而開始討厭聖徒,比方說多重婚姻;但有些誤解卻是因某些叛教的教會成員不當的行為所導致的。(見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學生用本,第二版〔教會教育機構課本,2003〕,第263-266270-271頁。)

到了1844年6月,外界對教會的敵意越發嚴重。有些伊利諾州居民討論著要強迫將聖徒逐出該州,有些人則密謀殺害約瑟·斯密。有些密謀反對先知和教會的人,是叛教的前教會成員。1844年6月7日,曾擔任總會會長團第二諮理的威廉·勞和其他叛教者發行了第一期的納府真相報。這些人企圖鼓動大眾反對先知和教會,於是用這份報紙誣蔑約瑟·斯密和教會其他領袖。約瑟·斯密以及納府市議會體認到這份具煽動性的報紙會引發暴徒起而對抗市政府。他們聲明該報妨礙大眾利益,並下令將發行納府真相報的報社搗毀。

圖像
報紙的頁面

叛教者利用納府真相報詆毀先知約瑟·斯密和教會其他領袖,並煽動大眾抵制教會。

納府真相報的內容以及被搗毀的報社,使得反摩爾門的敵意升溫。報社所有人控告約瑟·斯密和其他納府市的領袖,指控他們煽動暴動。後期聖徒法官及非後期聖徒法官都判約瑟·斯密無罪,但這個結果更激怒他的仇敵。暴徒集結要攻擊納府市的消息開始傳開後,身為市長的約瑟·斯密於是宣布了戒嚴令(暫時的軍事管轄),並在伊利諾州長多馬·福特的指示下,命令納府軍團捍衛納府市。

該地區的情緒越發高漲,以致福特州長也前往該地區政府所在地卡太基,好沖淡當時的火藥味。他致信約瑟·斯密說,只有將先知和其他領袖交給位於卡太基的非摩爾門陪審團審理,這些人才會滿足。福特州長也答應他們,如果他們自願前來,就會獲得周全的保護和公平的審判。約瑟回答說,他的生命會在旅途中陷入危險,所以他不會去。

在這艱困的時期,經過商議之後,先知覺得如果他和海侖離開納府,前往西部,納府的聖徒就不會受到傷害。約瑟和海侖依此靈感採取行動,橫跨密西西比河到了愛阿華州。然而,納府的一些教會成員懷疑先知的計畫。有幾個人去找他,指控他是懦夫,說他拋棄聖徒,留他們獨自面對迫害。先知回答說:「既然我的生命對朋友們沒有價值,那對我自己也沒有用了」(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6:549)。約瑟和海侖在討論之後回到了納府,並於1844年6月24日清晨前往卡太基。

閱讀教義和聖約135:4,找出約瑟·斯密在卡太基附近所作的預言。

  1. 在經文研讀日記中回答下列問題:

    1. 你認為約瑟·斯密離開家人,知道自己將不會回到他們身邊,可能會有什麼感覺?

    2. 你認為先知明知道自己此去「像一隻待宰的羔羊」,為什麼還能「平靜得像夏日的早晨」?

先知知道他的死亡將保全聖徒的性命。

閱讀教義和聖約135:5,注意海侖在前往卡太基前,讀了什麼,且作了標記。

圖像
摩爾門經書頁

海侖·斯密在前往卡太基前,讀了這本摩爾門經的這一頁,且標記下來。請注意這一頁被摺起來的地方。

  1. 在經文研讀日記中回答以下的問題:你認為這幾節出自以帖書的經文(以帖書12:36-38),為什麼對當時閱讀的海侖來說特別有意義?

約瑟、海侖和其他領袖被指控煽動暴動,他們在1844年6月25日交保之後等待正式的審理。然而,約瑟和海侖卻在當晚因為謀反的罪名而被關進卡太基監獄。約瑟和他的律師抗議此事是違法的,因為他們先前的保釋聽審中並沒有提及這項罪名,而且謀反是不能保釋的,所以約瑟一行人就一定要留在卡太基,並置身於危險之中。

1844年6月26日,約瑟在獄中與福特州長會面。福特州長正在考慮前往納府,而約瑟要求一同前往,因為他覺得自己在卡太基不安全。福特州長答應,如果他離開卡太基,一定會帶約瑟和海侖跟他一起走。那天晚上,先知向守衛見證摩爾門經和復興的福音是真實的。

1844年6月27日早晨,約瑟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妻子愛瑪,信中說到:「我完全聽天由命,我知道我是無罪的,而且已盡力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向孩子們及我所有的朋友轉達我的愛」(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6:605)。那天稍後,福特州長雖然受到警告,得知有人計畫襲擊監獄,殺害犯人,但他仍然離開了卡太基去向納府的市民說話。他也違反承諾,沒有帶約瑟和海侖同行。離開之前,福特州長讓卡太基灰衫隊負責看守監獄,並且解散其他民兵;而灰衫隊正是聚集在卡太基的民兵隊當中明顯對教會有敵意的隊伍。

在6月27日那個炎熱又潮溼的下午,使徒約翰·泰來和威拉·理查與約瑟和海侖同在卡太基監獄中。先知和同行者坐在監獄二樓獄卒的臥房時,感到一股不祥的預感。先知請約翰·泰來唱「一個憂傷旅途中人」(見聖詩選輯,第17首)。如果你可以取得這首聖詩(或如果你可以到網站lds.org/music/text/hymns/a-poor-wayfaring-man-of-grief存取),請聽聽這首歌、唱唱這首歌,或是讀歌詞,想一想這首聖詩在先知生命的那一刻為什麼那麼重要。

試著想像以下發生的事,彷彿你當時與先知約瑟·斯密同在卡太基監獄一樣:

圖像
卡太基監獄的房間

卡太基監獄中獄卒的臥房,也就是暴徒襲擊先知和他的哥哥海侖、約翰·泰來和威拉·理查的地方。

1844年6月27日傍晚5點過後不久,大約有150至200名暴徒,臉上塗漆掩飾自己的身份,包圍了監獄。守衛幾乎沒有反抗,就讓幾位暴徒衝上樓梯,到達先知和他的哥哥海侖,以及他的朋友所在的房間。

約瑟和其他人抵著門,不讓暴徒衝進門。其中一名暴徒開槍射穿門板上方,擊中海侖鼻子的左邊。他往後倒並大叫說:「我死了!」(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6:617)。約翰·泰來之後寫道:「我永遠也無法忘記這時約瑟弟兄臉上顯露出的深切關心與惋惜,他接近海侖,俯在他身上大喊:『喔!我可憐的哥哥,親愛的海侖!』(in B. H. Roberts, The Rise and Fall of Nauvoo [1965], 443)。

那天稍早有位訪客送給約瑟一把左輪手槍。為了保護房間裡的人,約瑟衝到門邊,倚在門後向走廊發射子彈。六發子彈中只射出了三發,射傷三名暴徒。暴徒於是強行將槍伸進半掩的門,約翰·泰來則一直用手杖把槍打回去。

隨著門口的衝突加劇,約翰·泰來想從窗戶逃出房間。他在試圖跳出窗外時,被門口的槍射中大腿,也被外面的人射中。他倒在地上,正想躲進窗邊的床底下時,又被射中三槍,嚴重受傷。在此同時,威拉·理查開始用他的手杖擊打從門縫中伸進來的槍。

約瑟·斯密接著決定要從窗戶逃走,威拉·理查相信約瑟這項決定是為了要拯救自己和約翰·泰來的生命。威拉·理查繼續在門口阻擋暴徒時,先知跑向敞開的窗戶喊道:「哦,主,我的神!」(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6:618)。正當他這麼做的同時,從監獄裡和地面同時而來的子彈射中約瑟,讓他跌出窗外,墜落到下方的地面上。監獄中的暴徒衝出去想確認約瑟是否已死。雖然當時並沒有教會成員在場,卻有人喊:「摩爾門來了!」所以整群暴徒便都逃走了。(See History of the Church, 6:618, 620–21;亦見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第283頁。)

圖像
窗戶

井上方的窗戶,先知約瑟·斯密就是從這裡跌出去的

  1. 閱讀教義和聖約135:3。在經文研讀日記中,記錄下你在讀了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殉教的記事後,有什麼想法或感受。

閱讀教義和聖約135:2,注意其中描述約翰·泰來及威拉·理查後來怎麼樣了。

威拉·理查只有左耳受到子彈的擦傷,應驗了約瑟在一年前作的預言,他說:「時候會到,那時子彈橫飛,像冰雹一樣,他會目睹朋友在他左右倒下,但他衣服上連個洞都不會有」(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6:619)。

注意教義和聖約135:1中「印證這本書和摩爾門經的見證」這句話。根據上下文,這裡的「印證」一詞是指永久地確立某事物,如見證。考慮把這項說明寫在你的經文裡。你也可以注意在第1節中的殉教一詞。殉教者是用死亡來見證自己的信仰或信念的人。殉教者這個詞「源自希臘文『證人的意思』」(經文指南,「殉教,殉教者」)。

圖像
約瑟·斯密及海侖·斯密的雕像

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在伊利諾州納府的雕像

閱讀教義和聖約135:7,找出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的殉教見證了什麼。

  1. 在經文研讀日記中回答以下的問題:知道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用生命印證他們對復興福音真實性的見證,如何影響你對復興福音的見證?

  2. 將以下句子寫在經文研讀日記中的今日作業下面:

    我已研讀教義和聖約第135篇,完成本課的日期為(日期)。

    我想和教師分享的其他問題、想法及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