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
第47課:路加福音6:1~7:18


第47課

路加福音6:1~7:18

導言

耶穌教導有關行善助人的重要,包括在安息日行善。祂在禱告一整晚後,召喚了十二使徒,然後教導他們和一群人。祂也醫治一位百夫長的僕人,並使一位寡婦的兒子從死裡復生。

教學建議

路加福音第6章

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揀選十二使徒,和教導群眾

注意:路加福音第6章的大部分內容都已包含在以下各個課程中:馬太福音第5~7章10:1-4;和馬可福音3:1-6。這個部分的課程會著重在路加福音6:31-38。)

請學生想像自己在星期日的教會聚會中聽到有人宣布,要為附近的一個家庭進行一項服務計劃。計劃宣布後,他們無意間聽到四種不同的回應。請四位學生讀出以下這些假想的回應:

  1. 「那個家庭最近遇到許多困難,我很高興能盡點心力幫忙。」

  2. 「結束之後最好有點心,要是沒有,我就不去了。」

  3. 「我不太想去,但我正在籌辦的一項計劃下週可能會需要一些幫助,所以我也許現在應該去幫忙。」

  4. 「如果我的朋友去,我就去。」

  • 人們有時候會為了哪些原因去服務,這些例子提到了什麼?

請學生想想他們有過哪些服務的機會,以及他們對於服務有何感受。請他們在研讀路加福音第6~7章時,找出一些原則來幫助他們用更有意義的方式為人服務。

路加福音第6章作摘要,說明耶穌早期在加利利傳道時,在安息日治好了一個枯乾一隻手的人,祂徹夜祈禱,召喚了十二使徒。耶穌接著開始教導他們和「許多百姓」(第17節)如何獲得天上的酬賞。

請學生默讀路加福音6:19,找出耶穌在開始教導那些人之前,為他們做了哪些事。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

請幾位學生輪流讀出路加福音6:31-35。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耶穌給了門徒什麼勸告。

  • 耶穌給了門徒什麼勸告?

  • 根據第35節,我們對於行善助人一事,應當期望什麼樣的回報?(不妨請學生劃記這句「不指望償還」。)

  • 人們提供服務時,可能會指望獲得哪些屬世的酬賞?

  • 我們若行善助人又不求回報,主應許會有什麼結果?(學生應指出類似以下的這項原則:我們若行善助人又不求回報,我們的酬賞會很大,我們會成為至高者的兒女。

說明雖然我們都是神的孩子,但行善助人的人是藉著變得像天父一樣,來發揮他們的神聖潛能。

  • 為什麼這項應許是愛人和行善助人的最佳酬賞?

請一位學生讀出路加福音6:36-38。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耶穌舉出哪些例子,讓我們可以用這些方式行善助人。

  • 根據第36-37節,耶穌舉了哪些例子,讓我們可以用這些方式行善助人?(不妨說明用這些方式行善的人,會獲得神的慈悲和寬恕。)

為了幫助學生了解第38節,將一個桶子、籃子或盒子,以及幾樣別的物品,例如衣物、食物或一些瓶裝水,帶到班上來。所帶的物品務必多過你的容器所能盛裝的。請一位學生到全班前面,請他(她)盡可能地將那些物品都裝到容器內。學生完成後,問他(她):

  • 「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第38節)這句話,如何描述了你為了裝滿這個容器所作的努力?(謝謝學生,並請他回座。)

  • 這句話如何描述當我們給予他人時,天父會怎樣酬賞我們?(學生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眼,但是他們應指出以下這項真理:我們慷慨地給予他人時,天父會更慷慨地祝福我們。

  • 我們可以在哪些方面慷慨地給予他人?

請學生想想他們或他們認識的人曾在何時慷慨地給予他人。展示下列問題(或將問題影印後發給學生),並請學生將答案寫在自己的課堂筆記或經文研讀日記中(或你所提供的講義上):

  • 你或你認識的人曾經因為慷慨給予,而怎樣蒙得主的祝福?

  • 你會做些什麼來對別人更慷慨?

在給予充分的時間後,考慮邀請任何有意願的學生分享所寫的內容。鼓勵學生在努力更慷慨待人時,祈求主的幫助。

路加福音7:1-10

耶穌醫治百夫長的僕人

說明耶穌在教導群眾後,進入一個名叫迦百農的城鎮。

請幾位學生輪流讀出路加福音7:2-5。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誰在聽到耶穌進入鎮上後,就去找耶穌幫助。

  • 誰去找耶穌幫助?

說明百夫長是羅馬軍隊的長官,負責指揮50至100人的軍隊。

  • 什麼事困擾著那位百夫長?

指出猶太人通常不喜歡百夫長,因為他們代表羅馬人用來統轄猶太人及其土地的政治和軍事力量(see New Testament Student Manual [Church Educational System manual, 2014], 153)。

  • 這位百夫長是個怎麼樣的人?

請一位學生讀出路加福音7:6-8。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那位百夫長如何展現出對耶穌基督的極大信心。

  • 那位百夫長如何展現出對耶穌基督的極大信心?

請一位學生讀出路加福音7:9-10。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這位百夫長的信心如何獲得酬賞。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

  • 我們可以從這個事件學到哪些原則?(學生可能指出幾項原則,包括下列:透過運用對耶穌基督的信心,我們能協助將祝福帶進他人的生活中。

路加福音7:11-18

耶穌使一位寡婦的兒子從死裡復生

說明救主在治好百夫長僕人的隔天,又行了另一個奇蹟。

請一位學生讀出路加福音7:11-12。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耶穌和門徒快到拿因城時,遇到了什麼事。

如果不打算請一位學生讀出路加福音7:11-12,可以播放影片「拿因的寡婦」的一部分(0:00-0:45),這部影片出自耶穌基督的生平聖經影片,可在LDS.org上取得。

  • 耶穌和門徒在接近該城入口時看到了什麼?

  • 根據第12節,為什麼這位少年的死讓這位婦人特別傷心?

指出這位婦人不但死了唯一的兒子,她的丈夫也早已過世。她除了感到極為憂傷之外,可能也沒有人能在經濟上支持她。

請一位學生讀出路加福音7:13-15,或播放影片的其餘部分(0:45-2:23)。請全班找出救主在看到這位悲傷的婦人時做了什麼。(你可以說明,槓指的是棺木或放置棺木的棺架。)

  • 救主為這位婦人做了什麼?

  • 根據第13節,耶穌為什麼要醫治這位婦人的兒子?(不妨指出寡婦並未要求耶穌醫治她的兒子,但耶穌觀察到她的需求,就出手協助,來滿足她的需求。)

  • 如果你處在這位寡婦的情況,看到救主使你唯一的兒子從死裡復生,你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 我們可以從這段記載學到什麼真理,知道要如何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學生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眼,但是要確定他們指出以下這項真理:我們可以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對他人表示憐憫,並施助他們未說出口的需求。

  • 我們要如何察覺他人沒有說出來的需求?

說明只要尋求聖靈為伴,就能得到提示,知道如何回應他人隱藏的需求。此外,學生也可以沉思總會會長團的亨利·艾寧會長所得到的這項忠告:「每當你遇到一個人,都要當作他們正遇到極大的困難。你會發現大半時候你都是對的」(「靠著主的力量」,2004年5月,利阿賀拿,第16頁)。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他們所找出的這項原則的真實性和重要性,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多馬·孟蓀會長的話:

圖像
多馬‧孟蓀會長

「在救主的事蹟中,沒有幾件比祂向拿因城的寡婦表現出的憐憫更令我感動的了。……

「救主在此顯示的是何等的力量,何等的溫柔,何等的憐憫。如果我們也願跟隨祂高貴的榜樣,便可造福別人。到處都有機會,所需的只是用眼觀看可憐景況,用耳傾聽破碎之心無言的懇求。是的,還要有充滿憐憫的心,使我們溝通時不僅只是眼對眼,聲音對耳朵,且加上救主的奇妙方式,也就是心對心」(「迎向生命的挑戰」,1994年1月,聖徒之聲,第79頁)。

  • 你或你的家人曾在何時雖然沒有開口要求,卻得到了他人的憐憫或服務?

  • 效法基督的榜樣如何能幫助我們培養能力去看出他人未說出口的需求?

如果你沒有播放影片,請一位學生讀出路加福音7:16-17。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人民對寡婦之子復活的奇蹟作何反應。

  • 耶穌使寡婦的兒子復活後,人民有什麼樣的反應?

說明那些人之所以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第16節),可能是因為醫治拿因城寡婦兒子這件事,很類似舊約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使一些人的兒子從死裡復生的情況(〔見列王紀上17:17-24列王紀下4:17-22,32-37New Testament Student Manual, 154)。

結束時,請學生找機會去協助滿足他人未說出口的需求。鼓勵他們慷慨地為人服務,不求回報。

注釋及背景資料

路加福音6:31-38。我們為什麼要為人服務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達林·鄔克司長老針對我們為什麼要服務一事,列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並指出我們為什麼應該為人服務:

「人們出於不同的動機彼此服務,而有些動機比別的動機好。也許我們沒有人會在每一項職責中,永遠都只為了一個動機而服務。由於我們都不完全,大多數人可能都是為了多個不同的動機而服務,而這些不同的動機也隨著我們的靈性增長而經常改變。但我們都應努力為那最崇高、最好的動機而服務。

「服務的動機有哪些呢?我要列出六項動機,從比較微小的排到比較崇高的。

「有些人服務可能是想得到世上的報酬。……

「另一個服務的動機可能比前一個好,但仍屬於為獲取屬世酬賞而服務的範圍;這動機是想要獲得個人的友情。……

「有些人服務可能是因為害怕受罰。……

「有些人服務可能是基於對朋友、對家庭或對傳統的責任感或忠誠。……

「比較崇高的動機之一是希望獲得永恆的酬賞。……

「我要討論的最後一個動機,在我看來,是所有動機中最崇高的。這項動機與服務之間的關係,就是經文所稱的『最妙的道』(哥林多前書12:31)。

「『仁愛是基督純正的愛』(摩羅乃書7:47)。……

「這裡的原則是:我們的服務應出於我們對神的愛和對我們同胞的愛,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或任何次一等的動機。這也是一個眾所公認的崇高標準。救主必定也是這樣看的,因為祂命令我們要有無私而完全的愛,又把這條誡命跟成為完全這項概念直接放在一起」(“Why Do We Serve?” New Era, March 1988, 6, 7;亦參閱達林·鄔克司,「我們為何服務?」,1985年,聖徒之聲,第一五四屆半年度大會報告,第9-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