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6章: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


第6章

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

「我們鄭重宣告耶穌基督的神性。我們仰賴祂為我們救恩的唯一泉源。」

泰福‧彭蓀的生平

泰福‧彭蓀會長說:「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從未間斷過。祂的一生、死亡、復活的事蹟,一直和我密不可分。我從小就有信心堅強的父母,他們誠摯地信仰基督,並為祂作見證。為此我深為感激。」1

對耶穌基督的這個見證是彭蓀會長一生信念的基礎。這見證確立了他的優先順序,指引了他的決定,幫助他通過了考驗。這見證使他能正確看待今生的目的,並對永生的應許和祝福有信心。

彭蓀會長在擔任耶穌基督特別證人的使徒任期內,經常為救主作見證。有鑒於經常有人提到「摩爾門教徒是基督徒嗎?」這個問題,他作證說:

「我們鄭重宣告耶穌基督的神性。我們仰賴祂為我們救恩的唯一泉源。我們努力遵行祂的教導。我們期待祂再回來,以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身分統治和管理這世界。我們今天要用摩爾門經先知所說的話,……說:『除了奉靠和經由耶穌基督、全能之主的名外,沒有賜下別的名,也沒有別的道路或方法,人類兒女可藉以得到救恩』(摩賽亞書3:17)。」2

彭蓀會長對耶穌基督神性的宣言經常與摩爾門經連結在一起。3他說:「藉著摩爾門經,神向我們這時代確證耶穌是基督。」4他教導摩爾門經的「宗旨」是勸服人們相信這真理。5他評論道:「摩爾門經中有一半以上的章節提到我們的主。……「摩爾門經中對祂有一百種以上的稱呼。那些稱呼在形容祂的神性方面,都有特殊的意義。」6

彭蓀會長對救主的見證顯示他與救主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

「我以整個靈魂來愛祂。

「我謙卑見證今日的祂和往日奔走在巴勒斯坦塵土飛揚的道路上的祂,是同一位滿懷慈悲愛心的主。祂接近祂在地面上的僕人。今天祂仍然關心和愛護我們每一個人;這一點你們可以確信。

「祂今天活著,是我們的主、夫子、救主、救贖主和神。

「我謙卑求神祝福我們,使我們相信祂、接受祂和崇拜祂,並且完全信賴祂和跟隨祂。」7

圖像
The resurrected Jesus Christ appearing to Mary Magdalene by the Garden Tomb.

「任何的事件都比不上夫子的復活對個人或國家的影響。」

泰福‧彭蓀的教訓

1

耶穌基督出於對我們的無限大愛,把我們從身體和靈性的死亡中救贖了出來。

沒有任何事能像耶穌基督的生平那樣,在地面上帶來那麼大的衝擊。我們無法想像我們的生活若沒有祂的教導會是怎樣。沒有祂,我們將迷失在信仰和崇拜的海市蜃樓,它們大多因恐懼和黑暗而產生,以感官的滿足和唯物論吸引著群眾。我們距離祂為我們立下的目標還很遙遠,但是,我們絕不能迷失,也絕不能忘記,除非有祂的教導、祂的生命、祂的死亡以及祂的復活,否則我們絕不可能大步邁向光明,臻於完美。8

為了表達謝意,感謝〔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必須記住以下這些重要的真理:

耶穌來到世上完成天父的旨意。

祂來時已預知祂要為所有的人承擔罪的重擔。

祂知道祂會被高舉在十字架上。

祂降生,是為了作全人類的救主和救贖主。

「祂能夠完成使命,是因為祂是神的兒子,擁有神的權能。

「祂願意完成使命,是因為祂愛我們。

「沒有一個世人有能力或權能去拯救所有其他失落和墜落的人,亦無任何人可以自願獻出生命,使全人類都能夠復活。

只有耶穌基督可以,也只有祂願意完成這出於愛心的救贖行動。9

耶穌基督……在預定的時間降世,身上流的是保存其神性的高貴的血統。祂的本性融合了祂屬世母親的人性特質和永恆天父的權能和神性特質。

祂獨特的出身使祂承繼了一個榮銜:神肉身的獨生子。作為神的兒子,祂繼承的權能和智慧是古往今來無人能及的。祂是名副其實的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見以賽亞書7:14馬太福音1:23

耶穌雖貴為神的兒子,被差遣到世上,天父的神聖計畫仍需要祂面對屬世生活所有的困難和憂患,祂要承受「試探,……飢渴、疲乏。」(摩賽亞書3:7

為了有資格成為天父所有兒女的救贖主,耶穌必須絕對服從神的律法。由於祂服從父的旨意,祂「繼續從恩典到恩典,直到祂獲得完全」的父的權能,因此祂有「天上和地上所有的能力」(教約93:13,17)。10

因為〔耶穌〕是神——是神的兒子——因此祂能擔起世人罪的重擔。以賽亞預言我們的救主願意做這件事,他說:「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4-5

贖罪是自願承擔世人罪行的神聖且無私的舉動。一個人怎能為全人類承擔罪過?這是世人所無法想像的,但我知道:祂確實承擔了全人類的罪,而且祂這麼做完全是出自祂對我們每個人無盡的愛。祂說過:「因為,看啊,我,神,替全人類承受了這些,他們若肯悔改就可以不受苦;……那種痛苦使我自己,甚至神,一切中最偉大的,也因疼痛而顫抖,每個毛孔都流血,身體和靈都受苦──而且希望我可以不喝那苦杯,而且退縮。」(教約19:16,18

儘管極為痛苦,祂還是拿起了那杯喝了。祂承受所有世人的痛苦,使我們無須受苦;祂忍受他人迫害羞辱,毫無怨言,也不求報復;祂忍受鞭笞和被釘十字架的酷刑恥辱。11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裡和髑髏山上完成了無限且永恆的贖罪。那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個愛的舉動。接下來便是祂的死亡和復活。

因此,祂成了我們的救贖主──從身體的死亡中救贖我們所有的人,又從靈性的死亡中救贖那些願意服從福音律法和教儀的人。12

我們在今生大概永遠都不會明白祂如何完成祂所做的一切;但是我們一定要謹記祂為什麼會做這一切。

祂這樣做是基於祂對我們無窮無盡且不自私的愛。13

圖像
Interior scene of the Last Supper. Central figure, Jesus, wears a white robe with a cloth covering His head. He holds a bowl in his right hand with is slightly raised. To His left is a man in a red cap head turned and his hand covering his mouth. In the shadows is a man in a dark robe and light head covering with his hand to his chin. Next to him is a man with a curly dark hair with his hand to his chest. Next to him is reclining man, older bearded with his hands to his chin. Next to this figure are two men is shadow. One with a dark beard sitting crossed legged with his hand in his lap; the other barely visible. Next is a man with a beard in a white robe, looking directly at Jesus. The next man is lying on his stomach, wearing a white tunic with a blue over-robe. He is bringing something to his mouth. The next man has his back to the viewer, he has dark hair, a brown robe and a red shawl, he also wears a brown yarmulke. Next is a man lying on his side in a green tunic with a blue sash. He also wears a blue turban and lies on a striped blanket. The next man has light hair and an off-white robe. He reclines on his side and has an arm slightly raised. The final man, is only visible in profile, wears a red robe. He has dark hair and a beard. Lower right corner reads, " Walter Rane '04" in red.

「沒有任何事能像耶穌基督的生平那樣,在地面上帶來那麼大的衝擊。」

2

耶穌基督從墳墓裡出來;今天,祂活著,是一位復活的人物。

如果說,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指的是對最多的人有最深遠影響者,就此標準而言,任何的事件都比不上夫子的復活對個人或國家的影響。

曾活在世上並已死亡之人的復活已確立,但我們仍應為此事用心作準備。榮耀的復活應是每一個人的目標,因為復活將會成真。

任何事件都不會比復活更為普遍,每一樣生物都要復活:「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哥林多前書15:22

經文告訴我們,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的第三天,發生了大地震,墳墓門前的石塊滾開了,一些跟隨祂的虔誠婦女帶了香料來到墳墓,卻「不見主耶穌的身體」。

天使出現了,只簡單地說:「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路加福音24:3-6)有史以來,任何事件都無法與這偉大的宣言相比:「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

主復活的事實乃基於許多可靠目擊者的見證。復活後的主曾向多位婦女、前往以馬忤斯的兩位門徒、彼得,以及使徒們顯現。又如保羅說的:「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末了也顯給〔保羅〕看。」(哥林多前書15:6,8)……

身為祂在後期時代的證人,我見證祂今日仍然活著。祂是復活的人,是我們的救贖主,我們的主,也是神的兒子。我見證祂會以我們榮耀復活之主的身分,再到世上來;這日子已不遠了。對所有接受祂為救主和主的人來說,祂的復活意謂著生命不因死亡而終止,祂已應許我們:「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約翰福音14:1914

只有祂才有復活的權能。因此祂在下葬後第三天,從墳墓出來,活生生顯現在許多人面前,那時有些人見過祂。……身為今日〔祂〕所召喚的特別證人,我要向你們見證,祂活著。祂活著,有一個復活的身體。對我而言,再沒有任何真理或事實比我們的主已復活一事更確切的了。15

3

我們必須勇於為耶穌基督作見證。

對於教會每位成員來說,沒有任何祝福比擁有此項見證更為珍貴──認識耶穌基督的神性,知道祂的教會是真實的。我們離開人世時,能帶走的財產寥寥無幾,而見證是其中一項。

對耶穌有見證,就是經由聖靈知道耶穌基督的神聖使命。

對耶穌有見證,就是知道我們的主所具有的不平凡身分──祂確實是父肉身的獨生子。

對耶穌有見證,就是知道祂是應許中的彌賽亞,知道祂在人間時,曾行過了許多大奇蹟。

對耶穌有見證,就是認識祂所頒布的律法、教義,並且忠心謹守。

對耶穌有見證,就是知道祂曾在客西馬尼園為承擔全世人的罪,甘心遭受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以致於每個毛孔都流血。由於祂的犧牲,只要我們悔改,就不會受苦。(見教約19:16,18

對耶穌有見證,就是知道祂克服了死亡,帶著復活的身體從墳墓中起來。由於祂活著,全人類因而能夠活著。

對耶穌有見證,就是知道父神和耶穌基督確實曾向先知約瑟‧斯密顯現,並且經由他建立了一個新的福音期,使救恩得以在祂來臨之前,傳遍各國各民。

對耶穌有見證,就是知道這教會就是在現代復興祂在全盛時期所建立的教會,並且正如祂所宣稱的,是「整個地面上唯一真實而活著的教會。」(教約1:30

有這樣的見證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勇於作見證。

勇於為耶穌作見證,就是接受耶穌基督的神聖使命,接納祂的福音,從事祂的事工。還有就是要接受約瑟‧斯密及之後的每位繼任者為先知,並聽從他們的忠告。因為耶穌曾說過:「無論是藉著我自己的聲音,或是我僕人們的聲音,都是一樣。」(教約1:38

主向約瑟‧斯密談到終將蒙得高榮國度祝福的那些人時,說道:

「他們是那些接受對耶穌的見證,相信祂的名,並奉祂的名埋在水裡,照祂埋葬的樣式受洗的人,而這樣做是依照祂所給的誡命。」(教約76:51

這些人就是勇於為耶穌作見證,並且如主所說的,是「藉信心獲勝,並由應許的神聖之靈印證,父用那神聖之靈澆灌所有正義而忠實的人。」(教約76:5316

4

對耶穌基督有信心,就是完全信賴祂並奉行祂的教訓。

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是我們信仰的基礎。為什麼我們要把信心、希望和信任集中在單獨一個人身上?為什麼想在今生獲得內心的平安,對來生有希望,就必須對主耶穌基督有信心?

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會決定我們面對將來時,是懷著勇氣、希望和樂觀,還是懷著恐懼、憂慮和悲觀。

我的信息和見證是:只有耶穌基督才有資格提供我們希望、信心和力量,使我們克服世界,超越人性的弱點。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對主有信心,按照祂的律法和教導生活。……

對祂有信心不應只是知道祂活著,因為單是表明對祂有信心仍然不夠。

對耶穌基督有信心包括完全信賴祂。祂是神,有無限的能力、智慧和愛。人類的困難祂都可以解決,因為祂曾降下低於這一切(見教約122:8),所以祂知道如何幫助我們克服每日所遇到的困難。

對祂有信心的意思是雖然我們不明白所有的事情,但是我們相信祂知道一切,為此我們必須在「每個思想上」都要仰望祂,「不要懷疑,不要懼怕。」(教約6:36

對祂有信心的意思是,相信祂有管理各國各民的一切能力,祂可以制服一切的邪惡,萬事都在祂的掌握中。大地是由祂管轄。祂容忍邪惡,這樣我們才可以在善惡之間選擇。

祂的福音是根治人類所有的問題和社會疾病的最佳處方。

祂的福音只有在我們實際運用時才有功效。因此我們一定要「要飽享基督的話;因為看啊,基督的話必指示你們所有當做的事。」(尼腓二書32:3

除非我們實踐祂的教導,否則不能證明我們對祂有信心。

耶穌說:「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7,39)試想,如果全人類都照祂這番話做,這世界會是多麼不同!

那麼,對於「個人、社區和國家今日面對困難和進退維谷的難題時,當怎樣行」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以下是祂的簡單良方:

「相信神;相信祂是存在的,祂創造了天上和地上的萬物;相信祂在天上和地上有完全的智慧、一切的能力;相信世人無法理解主所理解的萬事。……

「還要相信你們必須悔改、棄絕罪、在神前謙抑自己;真心誠意地祈求祂寬恕你們;現在,假如你們相信這些事,你們就要去做。」(摩賽亞書4:9-1017

圖像
Christ (in white robes) walking along a seashore. He is beckoning to Peter and Andrew (who are on a fishing boat with other fishermen) to follow Him. The painting depicts Christ's calling of Peter and Andrew to follow Him as they would later be ordained as His Apostles.

「來跟從我」(馬可福音1:17)。

5

我們在努力效法耶穌基督的時候,就是我們最蒙福和最快樂的時候。

今生的目的之一,就是驗證我們是否「願意做主〔我〕們的神命令〔我〕們的所有事情。」(亞伯拉罕書3:25)簡言之,就是要了解主的旨意,遵行主的旨意;我們要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要像祂一樣。

今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保羅所問的:「主啊,您要我怎麼做?」(見英文版使徒行傳9:6。)……

我們需要更多屬基督的男女,永遠記得祂,遵守祂賜給他們的誡命。衡量成就的最佳方法,就看我們是否時時刻刻追隨祂的腳步。18

有些人願意為他們的信仰犧牲性命,但卻不願意完全遵行其中的教訓。基督則不然,祂為我們而活也為我們而死。只要我們效法祂的典範,我們必能經由祂的贖罪,獲得那最大的恩賜──永生,也就是我們偉大永恆的天父的生活方式。

基督問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應當是怎樣的人呢?」祂接著又回答說,應當和祂一樣。(尼腓三書27:27

生活方式最接近基督的人是最偉大、最快樂、也最蒙福的;俗世權力、財富或聲名一點關係都沒有。一個人是否偉大、蒙福、快樂,唯一真正的測驗就是他有多麼像我們的夫子耶穌基督。祂是正道、是完全的真理、是豐盛的生命。

我們心中最常浮現的問題,最能影響我們生活中每個思想和行為的問題,應該是:「主啊,您要我怎麼做?」(見英文版新約聖經使徒行傳9:6)這個問題只能透過基督的光和聖靈找到答案。在生活中能配得這兩者的人是很幸運的。……

想到〔耶穌基督〕過去和現在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應當對祂有所回報。

基督賜給我們的最大禮物,是祂的生命及祂的犧牲。那麼,難道我們不應當以我們的生命及犧牲,當作一份小小的禮物來回報祂嗎?不只是現在,將來也是如此。19

〔凡〕由基督領導的人將在基督裡效勞一生。……他們的心以主的旨意為念。(見約翰福音5:30)他們永遠都做主所喜悅的事。(見約翰福音8:29)他們不僅願意為主而死,更重要的是他們願為祂而活。

到他們家去,可由牆上掛的圖片、架上擺的書、平日所聽的音樂,和言行舉止顯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隨時隨地,在所有的事上作神的證人。(見摩賽亞書18:9)他們心中有基督,在每個思想上都仰望祂。(見教約6:36)他們的思想都對準基督,心中的愛永遠放在祂身上。(見阿爾瑪書37:36

幾乎每個星期,他們都領受聖餐,向永恆的父更新他們的誓言,表示願意承受祂兒子的名,一直記得祂,並遵守祂的誡命。(見摩羅乃書4:3

按照摩爾門經的說法,他們「飽享基督的話」(尼腓二書32:3),「談論基督」(尼腓二書25:26),「因基督而快樂」(尼腓二書25:26),「在基督裡活著」(尼腓二書25:25),並且「以〔他們的〕耶穌為榮」(見尼腓二書33:6)。簡言之,他們在主中喪失了自己,也在主中找到了永生。(見路加福音17:3320

研讀與教導的建議

問題

  • 彭蓀會長教導,我們雖然無法全然了解救主是如何執行贖罪的,卻可以明白祂為什麼要贖罪(見第1部分)。這樣的理解在哪些方面影響了你的生活?

  • 你研讀第2部分時,想一想救主的復活所造成的影響。祂的復活如何影響了你的生活?

  • 你覺得,為什麼對耶穌基督有見證是一項最「珍貴的祝福」?(見第3部分。)你覺得,勇敢為救主作見證是什麼意思?

  • 思考彭蓀會長有關對耶穌基督有信心的一番談話(見第4部分)。這段對基督有信心的陳述要我們如何不「只是知道祂活著」而已?

  • 彭蓀會長說,「由基督領導的人」願意「為主而死,更重要的是,他們願為祂而活」(第5部分)。你覺得為救主而活是什麼意思?

相關經文

約翰福音10:17-18尼腓二書9:20-2431:20-21摩賽亞書16:6-11尼腓三書27:20摩羅乃書7:33教約19:1-3,16-1976:22-24信條第3條

研讀輔助說明

「當你體會到認識福音的喜樂後,你會想要應用你所學到的事情。要努力按照你對福音的了解過生活。這麼做會增強你的信心、知識和見證」(宣講我的福音〔2004〕,第19頁)。

註:

  1. 「復活節的意義」,1993年4月,聖徒之聲,第3頁。

  2. The Teachings of Ezra Taft Benson (1988), 10.

  3. 見「歸向基督」,1988年1月,聖徒之聲,第77-79頁;「我見證」,1989年1月,聖徒之聲,第80-81頁。

  4. 「我見證」第86頁。

  5. 「歸向基督」,第77頁;亦見「從神而生」,1989年7月,聖徒之聲,第2頁。

  6. 「歸向基督」,第77頁

  7. 「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1990年12月,聖徒之聲,第6,8頁。

  8. 「生命是永恆的」,1992年4月,聖徒之聲,第4頁。

  9. 參閱「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第4頁。

  10. 「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第4頁。

  11. 參閱「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我們的神」,1991年12月,聖徒之聲,第4頁。

  12. “Keeping Christ in Christmas,” Ensign, Dec. 1993, 4.

  13. 參閱「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第4頁。

  14. 參閱「復活節的意義」,第4頁。

  15. 參閱「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我們的神」,第4頁。

  16. 參閱「勇於為耶穌作見證」,1987年6月,聖徒之聲,第2頁。

  17. 「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第6頁。

  18. 參閱「跟隨祂的足跡」,1989年2月,聖徒之聲,第6-7頁。

  19. 參閱「耶穌基督──禮物與期望」,1987年12月,聖徒之聲,第3頁。

  20. 參閱「從神而生」,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