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一股強大的良善力量
2019年2月


年輕成人園地

一股強大的良善力量

不管我們影響的範圍是大或小,我們所有人都能在世上成為一股良善的力量。

圖像
年輕成人行善

一切都要從4月中旬下的一場大雪開始說起。這在猶他州並不算希奇,不過,我仍然認為需要為聖殿廣場上被冰雪覆蓋的鬱金香做點紀錄。於是我新開了一個Instagram帳號,上面介紹的不是我愛貓的照片(牠們真的很可愛),而是聖殿的照片。

這樣就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每日貼文(以及之後好幾年的非每日貼文)。為聖殿拍照,然後貼圖附上教會領袖針對聖殿相關主題說過的話,變成我發展才幹、更加感激聖殿的一種有趣方式。

但我觸及的人越多,就越發察覺自己有機會成為一股良善的影響力。我並非社群媒體「影響者」,但認為我的努力可為某個地方的某個人帶來影響。

儘管我們的生活步調緊湊、繁忙,大家還是能夠運用自己的才幹來祝福別人,成為一股良善的力量。畢竟,「我們信要……做有益的事」(信條第13條)。

我找到了一些其他年輕成人,他們也努力成為一股良善的力量,以下是他們如何發揮影響力的故事。

懷著愛心伸出援手

25歲的葛絲莉·莫瑞拉從小受薰陶要做好事。她來自巴西西阿拉的福塔力沙,他們在家鄉看到有人需要幫助時,都會伸出援手幫助。「那是一種文化,」她解釋說。對教會成員來說,「也因為我們會想到耶穌基督要我們愛人如己的教導,所以我們就會去做。我們是因為喜歡做才去做。」

葛絲莉是一股良善的力量。她會默默關心並主動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例如在路上看到老人吃力地提著重物時,她會過街去幫他把東西提回家。她也知道,人們一旦知道自己是基於愛而非責任來服務時,就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從媽媽身上學到一件事,那就是: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就要怎樣待人。這就是天父的計畫,祂希望我們去幫助別人。」

我們也不能讓科技(又叫做手機)阻礙我們對人行善,葛絲莉說。「重點就是,我們必須互相認識,了解別人的需要,因為我們的生活並不是建立在應用程式上,而是建立在人身上,建立在我們當做的事上,這樣才能成為更好的人,跟從耶穌基督。」行善是跟從耶穌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要勇敢

29歲的諾曼蒂·露雪是美國馬里蘭州一位藝術系碩士生;她運用自己的藝術作品來促成良善。「過去兩年來,我一直專注在最重要的誡命上,也就是愛神和愛人如己,」她解釋說。「我一直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說故事。藉著傾聽鄰人說話和聆聽他們的故事,我們真的能夠學習如何體恤和愛他們。」

諾曼蒂稱自己是個「點子王」,總能用很多方法把人們聚在一起做善事。她因學校的一項作業,為當地一個婦女收容所籌募基金;她辦了一個畫展來展示自己的創作,試著從婦女的角度來述說約伯的故事。她解釋說:「其他婦女也來分享她們的故事和經歷,我認為那股力量真的令人震撼。」

諾曼蒂想到的另一個點子是找人共創一本小誌(自行出版的雜誌或線上雜誌)。她主動聯絡其他藝術家,然後一起透過現代藝術的鏡頭,述說摩爾門經的故事。

諾曼蒂個人發現,真誠地與別人溝通,可以讓她成為一股良善的影響力。「我一直努力培養勇氣去承認自己的弱點,去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觀點。藝術就是真誠和分享想法。所以談到成為一股良善的力量,我只是試著去接納真誠和勇敢這些概念,勇敢地主動接觸其他的人,透過視覺藝術與他們溝通。」

她鼓勵其他年輕成人也培養勇氣去行善。她說:「別害怕做得不夠,我認為很多人被『我非得做點什麼』這個想法嚇到,落入這樣錯誤的觀念,反而會做不了什麼事。不要害怕,勇往直前地付諸行動就對了。」

找到你的使命

26歲的馬太·詹姆士來自美國猶他州。他覺得幫助出生未享有和他同樣優勢的人,是他的人生使命。原因部分來自他擁有樂善好施的父母,部分則是出於責任感;「因為我已獲賜良多」(聖詩選輯,第134首)的歌詞最能表達他的感受。馬太在愛爾蘭和蘇格蘭傳完教後,非常同情他在那裡教導和施洗的非洲難民,所以當他有機會去烏干達時,他就去了。

雖然馬太曾去過衣索比亞、祕魯、印度旅遊,但他說:「烏干達改變了我的生命,我知道神帶領我到那個特別的地方,是為了一個非常睿智的目的。」那目的有部分是要他跟一位名叫卡洛琳的婦女作朋友,並在最後為她施洗;另一部分則是學會憐憫他所服務的孤兒。離開的時刻來到,馬太並不想和這些他喜歡上的人失去聯絡,於是他跟父母商談此事。他們後來提供基金,幫助他和卡洛琳在一個叫木巴拉馬的小鎮蓋一間孤兒院。

從小也是孤兒的卡洛琳,繼續監督孤兒院的運作。馬太每年夏天都會返回烏干達,並與其他人合夥蓋了一間更大的孤兒院,為200多位兒童提供住處和教育。他現在經營一家珠寶製造公司,以幫忙資助孤兒院。

馬太說,神祝福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去在乎某些事物。「我堅信每個人若能忠於自己,付出行動,踏上那展現在他們面前的道路,並把握賜給他們的機會,那麼每個人就會找到自己的使命。每個人若都能找到自己的使命,努力不懈,這世界就會成為一個更好、更好的地方。」

要找到你的「使命」,並不需要大費周章。馬太建議說:「向神祈禱,努力找出自己熱中的事物。祈求能找出你在乎的、可以發揮影響力的那些事情,然後就放手去做。」

圖像
年輕成人行善2

祈求獲賜仁愛

Kaveria ei jätetä這句話在芬蘭的意思是「沒有人會被放棄」。這是源自戰爭時期的一句口號,不過芬蘭人至今仍奉為圭臬。對來自芬蘭烏西馬,23歲的羅力·任塔寧來說,這句話激勵他去行善。

「我規定自己:如果我看到某個人落單了,不管情況如何,我都會去接觸他們。沒有人應該獨自一人。小時候,我在學校和教會真的都是一個人——我沒有朋友,所以我知道孤零零一個人的感覺有多難受。這是我從『沒有人會被放棄』這個芬蘭思維學到的事情。」

驅策他的一個動力,是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超越今生,延續下去。「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我們需要專注的最重要事情,就是改進自己;作好榜樣,為人良善,做事勤快,培養所有基督般的特質。另外一件事就是建立關係,與人為友,擁有仁愛,去愛人並為他們服務。」

羅力相信,培養基督般的仁愛是我們行善時最好的工具。「摩羅乃書7:48說,我們應該祈求獲賜仁愛。我每天都這樣做,並祈求天父賜給我可以服務的情況,而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察覺這些情況。我們若真正張大眼睛,就會看到從未想過的服務機會。」

羅力說:「即使是小事情,也很重要。如果你能留意這些小事情,然後去做,仍然可以大有所為。」

激勵他人胸懷大志

23歲的但以理·格朵意整個人容光煥發、充滿良善,這和他所作的選擇有很大的關係。他本身的榜樣,就是一股良善的影響力。

他來自智利聖地牙哥郊區的一個小鎮,是家中的獨子,從小就看到父母為服務和福音所做的奉獻。傳道年齡降低後,但以理是他家鄉支聯會中第一個18歲去傳教的人,激勵了許多男青年也提早為傳道服務作準備。他在哥倫比亞傳完教後,也是家鄉第一個出國追求高等教育的人,他的上進心激勵了許多人去接受教育。他說:「我在某方面激勵了他們要胸懷大志。知道我跨出的一小步激勵了別人,感覺真的很好。」

到美國接受教育也是但以理計畫在未來幫助別人、推動善行的關鍵。「我的長期目標是回到智利幫助那裡的人,為他們服務。我來這裡是因為我知道我會遇到一些機會,讓我將來也能夠幫助智利的人民。」

不過,但以理承認:「我並不完美,但我試著全力以赴,我覺得這樣也能激勵別人,讓他們有動機堅持下去。」

分享神的愛

27歲的凱琳·瑞伊來自美國加州。她取得社工學位後,無法決定要走哪一行,只覺得自己對人道援助很感興趣。她看見神的手引導她「走的每一步」,現在才能在一個非營利組織擔任計畫負責人,致力解決全球的貧窮問題。

凱琳一直在協助希臘難民,還有尼泊爾的受虐者。她說,這些人正處在「他們人生最煎熬的階段。除了陪伴他們以外,我能做的事不多。我無法改變他們的政府或政策,唯一能做的,就是愛他們。」無論和誰在一起,她都領悟到讓別人感受到神的愛是多麼重要。「如果我能成為這樣的工具,我會覺得自己表現得很稱職,神喜悅我做的事。」

她的經驗幫助她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問題。她說:「年輕成人很容易只專注在自己的問題上。我們非常在乎『我要走哪一行?』『選哪個科系?』『如何找到永恆伴侶?』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都是好事,不過我們要是能稍微看一下自己以外的世界,我認為我們就會找到自己真正追求的事物。」

「只要保持與聖靈接近,神就會帶領並指示我們,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去做一切我們希望去做的善舉了,」凱琳說,「我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行善,即使只做在自己的社區或家裡,那都很好。每一件小事,無論是鼓勵一位朋友,或是陪伴某個家人,只要知道自己在那一刻做了神希望你去做的事,那麼這些小片刻就會對你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帶來巨大的影響。」

你的影響力

要在這世上行善,並不需要出國蓋孤兒院,也不需要另開一個Instagram帳號,專放聖殿的照片,或成為非營利組織的負責人。你卻可以想一些方法,運用你的特殊才幹,成為一股良善的影響力。

我真的相信,多馬·孟蓀會長(1927-2018)對教會婦女說的這些話,也完全適用年輕成人:「你們是一股強大的良善力量,是整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一股力量。你們的影響力遠遠超越本身和自家範圍,這股力量會觸動全球各地其他人的生命」(參閱「引導你們的三項目標」,2007年11月,利阿賀拿,第120頁)。所以要繼續行善,去做一切你能做的善舉。你的影響範圍將遠超過你的認知。而我們可以一起成為那股強大的良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