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站在主一边:从锡安营学到的教训
2017年7月


站在主一边:从锡安营学到的教训

摘自2010年7月30日杨百翰大学爱达荷分校教育周祈祷会讲辞:「谁站在主一边?现在必须表明」

先知约瑟·斯密在1834年率领锡安营远征,是选择在站在主一边的惊人之举。回顾锡安营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从教会历史这饶富意义的史页中,学到珍贵且永恒的教训,并且应用在今日我们的生活和情况中。

什么是锡安营?

先知约瑟·斯密在1831年得到启示,指定密苏里州杰克森郡的独立城为锡安的所在地,聚集后期圣徒的中心地,以及圣经和摩尔门经所谈到的新耶路撒冷的地点(见教约57:1-3;亦见启示录21:1-2以帖书13:4-6)。到了1833年夏天,摩尔门屯垦者大约占了杰克森郡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批外来者由于人口快速成长、潜在的政治影响力,以及特殊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理念,引起了当地其他拓荒者的恐慌,继而要求本教会成员离开他们的家园和土地。密苏里人民发出最后通牒,由于未获回应,便在1833年11月攻击圣徒的屯垦区,强迫他们离开。

图像
exiled Saints

前进,永远前进,格兰·霍普金森绘。

1834年2月,锡安营在启示的命令下组成(见教约第103篇)。主这支军队的主要目的是,在密苏里民兵队尽到护送屯垦者安全返回家园和土地的义务后,保护杰克森郡的摩尔门不再遭受其他攻击。锡安营也为贫穷的圣徒们带来金钱、补给及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在1834年的5、6月间,有超过200名自愿的后期圣徒在先知约瑟·斯密的领导下,从俄亥俄州嘉德兰行军大约900英里(1,450公里)来到密苏里州的克雷郡。海仑·斯密和列曼·魏特也在密西根领地招募了一小群自愿者,到密苏里州与先知一行人相会。锡安营的成员包括百翰·杨、禧伯·甘、惠福·伍、帕雷·普瑞特、奥申·海德,以及教会历史上其他许多著名人士。

我无意详述这趟艰苦旅程的细节,也不列举所有深具属灵意义的事件,只想扼要提出锡安营在远征途中所发生的几个重要事件:

  • 密苏里州州长但以理·邓克未能履行承诺,让民兵队提供必要的协助,护送摩尔门屯垦者重返家园。

  • 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与解决土地纠纷,本教会领袖、密苏里州官员及杰克森郡居民进行磋商,却未达成令人满意的协定。

  • 最后,主命令约瑟·斯密解散锡安营,并指出主的军队未能达成预订目标的原因(见教约105:6-13,19)。

  • 主命令圣徒要在当地释出善意,为那以合法途径而非军事手段收复锡安的时机作好准备(见教约105:23-26,38-41)。

1834年6月底,锡安军分成数个小队,解散令终于在1834年7月的头几天签署了。自愿军大部分都回到俄亥俄州。

我们能从锡安营学到哪些教训?

图像
etching of zions camp

圣徒们未能在杰克森郡自己的土地上重建起来,于是有人认为锡安营是一次失败且毫无效益的尝试。在嘉德兰,有个弟兄没有信心自愿跟营队一起走,后来遇到刚从密苏里州回来的百翰·杨,就问他说:「『你和约瑟·斯密这趟密苏里州之行无功而返,究竟得到了什么?』『此行的意义,』百翰·杨回答说:『就算拿嘉卡郡的一切财富,我也不愿交换我从那次远征中获得的经验。』」嘉卡郡就是当时嘉德兰的所在地。1

请各位认真思考百翰·杨回答的这句话:「此行的意义」。锡安营虽然没有达成预定的目标,却为早期的圣徒,甚至为我们,提供了一辈子的祝福。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重要的教训呢?

从百翰弟兄对这个嘲讽所作的回答中,我相信至少可以得出涵盖广泛的两个教训:(1)试炼、筛选与准备的教训,以及(2)观察、学习与跟从总会弟兄的教训。我要强调的是,这些教训能让我们今日学习并应用的,绝对不亚于180多年前锡安营自愿者所学到的。

试炼、筛选与准备的教训

在主军队中的英勇圣徒都受到了试炼与考验。就像主说的一样:「我已听到他们的祈祷,也会接受他们的奉献;我认为,为了考验他们的信心,必须让他们被带到这个地步」(教约105:19)。

锡安营在体力和灵性上所受的挑战,实实在在地几乎可说是筛选麦子与稗子(见马太福音13:25,29-30教约101:65),区分绵羊与山羊(见马太福音25:32-33),分别灵性坚强与软弱的一个过程。因此,加入主军队的每个男人和女人,都要面对并回答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谁站在主一边?」2

惠福·伍把生意作了处理,准备加入锡安营时,朋友和邻居都警告他不要踏上这么危险的旅程。他们劝告说:「别去,否则你的性命不保。」他的回答是:「就算我知道一踏进密苏里州,心脏就会中枪,我也要去。」3惠福·伍知道,只要他忠信与服从,就不需要害怕会有不好的结果。他确实站在主这一边。

对那些忠信的男人和女人来说,1834年的夏天就是「表明的时候」。4但是,和先知约瑟行军到密苏里州的这个决定,不是一次就能全面或立即答复「谁站在主一边」这个问题。对那些圣徒来说,经常反覆的身心疲乏,脚上流血起泡,食物和净水不足,诸多失望,营队的分歧与暴乱,外来恶敌的威胁等,无一不是他们表明的时候。

每小时、每天和每星期所遭遇的经验与困顿,都是表明的时候。在忠诚圣徒的生活中,许多看似微小的决定和行动,总合起来就为「谁站在主一边」这个问题提供了最终的答案。

参加锡安营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试炼与筛选,如何也是一种准备呢?有趣的是,1835年被召唤到十二使徒定额组的八位弟兄,以及同一时期被召唤的所有七十员,都曾在锡安营当过兵。先知约瑟·斯密在召唤七十员之后的会议上说:

「弟兄们,你们有些人因为没有在密苏里州打仗而生我的气,但是我告诉各位,神不希望你们作战。祂无法只靠着十二个人向世界打开福音之门来建立祂的国度,也无法只靠着在他们指导下行事的七十个人。祂是要从一群人中选出愿意献出他们的生命,像亚伯拉罕那样做出莫大牺牲的人。

「现在,主有了十二使徒及七十员,将来还会召唤其他的七十员定额组。」5

的确,对所有的自愿者整体而言,锡安营是炼金之人的火;而对主教会中许多未来的领袖来说,更是如此。

主的这支自愿军所得到的经验,也是在为后来教会成员大批的迁移行动作准备。锡安营有20多人在两次大迁徙中担任队长和军官——第一次是四年后,有8千至1万人从密苏里州迁往俄亥俄州;6第二次是12年后,有1万5千名左右的后期圣徒从俄亥俄州浩浩荡荡西迁至盐湖地区和洛矶山脉的其他山谷。锡安营预作的训练对教会有极大的价值。1834年是表明的一年,为的是替1838年和1846年作准备。

我们不论个人或家庭都将被试炼、筛选和准备,就像锡安营的成员一样。经文和总会弟兄的教导充满了应许,就是对主耶稣基督的信心,订立、敬重并记得神圣圣约,服从神的诫命,都将强化我们的能力,为今生的考验与试炼预作准备,以便面对、克服和从中学习。

主教会中的领袖已清楚指出,我们今日这个世代会遇到的一些整体或共同试炼。1977年,泰福·彭荪会长(1899-1994)担任十二使徒定额组会长时,在地区代表大会上高声提出警告式的预言。现在,我要大篇幅地引述彭荪会长的信息,请各位留意他切合时局的劝告:

「每个世代都有它的试炼,也有它捍卫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各位想知道我们最难的试炼是什么吗?来听听百翰·杨的警告:『对于这些人民,我最忧惧的就是,他们一旦在此地富足起来,便会遗忘神和祂的子民,脱离教会步入地狱。这人民能忍受掠夺、抢劫、穷困和种种迫害,而忠诚不渝。但是我为他们忧惧的是,他们会受不了财富的诱惑。』」

彭荪会长继续说道:「这样看来,我们的试炼会是最难应付的,因为邪恶变得越来越阴险,越来越狡诈,而且看起来都没有威胁性,难以侦测。每一个对正义的试验就代表一种挣扎,这个特别的试炼却看起来根本不是试炼,没有挣扎,因此会是所有试炼中最掩人耳目的一种。

「各位知道和平与昌盛对人民会有什么影响吗?会让他们睡着而失去警觉。摩尔门经警告我们,撒但会在末日小心翼翼地领我们下地狱。这世上有一些潜在的灵性巨人,主把他们保留了大约六千年,让他们帮忙成功地领导神的国度,但是魔鬼却要让他们睡着而失去警觉。敌人知道,要引诱他们犯下许多重大罪行大概不会成功,于是让他们像格列佛一样沉沉入睡,趁机用各种小罪来捆绑他们。一个头昏脑胀、没有立场又不冷不热的巨人要怎么样成为领袖呢?

图像
妇女坐在电脑前

「我们有太多潜在的灵性巨人,应该要更有魄力地领导他们的家庭、国家和神的国度。我们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好人,但是他们需要在某些方面也要有好的表现才行,例如是坚定的教长、勇敢的传教士、非凡的家谱和圣殿工作人员、尽忠的爱国者、真诚的定额组成员。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必须从灵性的瞌睡中被摇醒,而且觉醒。」7

想想看,我们这时代在财富、昌盛和安逸上所受的试炼,其强度相当于或更甚于自愿随锡安营行军的圣徒们,所忍受的迫害与体能上的劳顿。先知摩尔门在希拉曼书第12章对骄傲的循环作了一个很好的摘述。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儿女的心多么虚伪不定;是的,也可见主以祂伟大无限的良善,祝福所有信靠祂的人,使他们昌盛。

「是的,我们可以知道,每次祂使祂的人民昌盛时,是的,就是加增他们的田地、他们的牲口,和金子、银子以及各式各样的宝物;饶恕他们的性命,拯救他们脱离敌人的手;软化敌人的心,不向他们宣战;是的,总之,祂为祂人民的福祉与幸福做了一切的时候,是的,那就是他们硬起心来,忘记主他们的神,并将圣者放在脚下践踏的时候,是的,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安逸和极度昌盛之故」(希拉曼书12:1-2)。

请各位特别注意上面这节经文的最后一句话:「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安逸和极度昌盛之故。」

海乐·李会长(1899-1973)同样教导我们了解今日集体所面对的安逸的试炼:「我们被试炼,受考验,经历今日一些严峻的试炼,或许我们并不知道所经历的那些试炼的严重性。在以前,有谋杀,遇抢劫,遭驱赶。他们被赶进荒野,挨饿受冻,无衣蔽体。他们来到这块蒙福的土地,我们继承了他们留下的产业。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做了什么?今天,我们享受着奢华的生活,是世界有史以来没有见过的那种奢华。看来这大概是我们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困难的试炼。」8

古往今来的先知们就末日试炼与考验所作的教导,都是严肃和慎重的,我们不该对这些教导感到丧气,也不该感到害怕。对于眼能看见、耳能听见的人来说,灵性上的警告会让他们更加警戒守望。你我都生活在「警告的日子」里(教约63:58)。由于我们都曾被警告也将被警告,因此我们必须像使徒保罗训示的那样「警醒不倦」(以弗所书6:18)。我们一旦警醒并有所准备,就真的不需要害怕(见教约38:30)。

谁站在主一边?现在就是表明我们在心智意念上接受并回应这些灵感警告的时候。现在就是表明我们留意并准备抵抗末日昌盛与骄傲、富裕与安逸、铁石心肠与忘记主神等众多考验的时候。现在就是表明我们会在任何时间和任何事情上都真诚忠信,值得天父与祂爱子的信赖的时候,也是表明我们会遵守神的诫命,正直地行走在祂面前的时候(见阿尔玛书53:20-21)。

观察、学习与跟从总会弟兄的教训

在主军队中的这批英勇圣徒都蒙福得以观察、学习并跟从总会弟兄,锡安营忠信成员的榜样让今日的我们受益匪浅。

惠福·伍响应帕雷·普瑞特的忠告,于1834年4月前往俄亥俄州嘉德兰,加入锡安营。伍弟兄对第一次与约瑟·斯密见面的叙述,让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受用:

「以下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并访问我们所敬爱的先知约瑟·斯密的经验;这人蒙神拣选,要在这末后的日子带来祂的启示。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与外界认为先知应有的模样和形像完全不同,这对某些人的信心可能也是一大震撼。我看到他和他的哥哥海仑用两把手枪打靶,他们停止射击后,有人把我介绍给约瑟弟兄,他很诚恳地握了我的手。他要我在嘉德兰停留期间,把他的家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我满心期待地接受了这个邀请;与他相处期间,我得到了不少启发和祝福。」9

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曾在先知家里住过,而且最有机会在每天例行生活中观察他行事作为的伍弟兄,得以亲眼认识这个「与外界认为先知应有的模样和形像完全不同」的人。今日世上,在主复兴的教会内外,有许多人的眼睛都被谬误的观念给蒙蔽了。

我是在2004年被召唤到十二使徒定额组服务的,因而决定要厘清观察、学习与跟从总会弟兄的意义。现在,我每天都看到本教会领袖独特的个性、不同的爱好及高尚的品格。有些人因为看到总会弟兄身上的不足和缺点而感到困惑,信心减弱。对我而言,这些软弱都能振奋信心。主在祂的教会中启示了一套管理模式,补足并缓冲因人的脆弱而带来的冲击。祂所拣选的仆人尽管有缺失和弱点,祂还是透过他们来执行祂的旨意,对我来说,这就是很奇妙的一件事。这些人不曾说自己是完美的,他们也真的不完美;不过,他们确实是蒙神召唤的。

惠福·伍当初和主的军队走到密苏里州时,是一名祭司,后来他在担任十二使徒定额组成员时说道:「我们得到的经验是没有办法用其他方式得到的。我们很荣幸能……与〔先知〕同行一千六百公里,看到神的灵在他身上运行,看到耶稣基督赐给他启示,看到那些启示得到应验。要是我没加入锡安营,我今天也就不会在这里。」10

约瑟·斯密在1834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邀请了教会一些领袖向聚在一间校舍里的锡安营自愿者演讲。那些领袖讲完信息后,先知起身,表示他深受这些信息的启发。然后,他预言说:

「我要在主的面前对你们说:你们不会比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知道更多有关本教会和国度未来的情形。你们还未领悟。今晚你们所见到的在座圣职弟兄不过是一小部分罢了。但是,本教会将遍及南、北美洲——甚至遍及全世界。」11

那天晚上,百翰·杨、禧伯·甘、奥申·普瑞特、惠福·伍等人聆听先知说话,学习甚多;许多年后,他们协助约瑟实现这则预言式的宣告。这些人何其荣幸能有机会如此观察、学习并跟从先知。

图像
President Nelson with young man

照片©德撒律新闻

记得要听取总会弟兄的教导,并且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所树立的榜样,这是很重要的。先知约瑟·斯密清楚地对教会未来的发展描绘出伟大的愿景,现在请大家思索一下,他个人在属世例行但必要的劳动中又发挥了怎样的力量。乔治·艾柏特·斯密在日记中,写下了先知在前往密苏里州的路程中,每天面对挑战的反应。

「先知约瑟在整个旅程中都疲累不堪。他除了关照营队所需,担起领导责任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走路,和大家一样,两脚起泡、流血且酸痛。……但他全程没有一声怨言或牢骚,营队的弟兄们则不断向他抱怨脚趾酸痛、两脚起泡流血、行军过度、粮食缺乏、面包粗糙、玉米饼不好吃、奶油发臭、蜂蜜有强烈气味、培根和乳酪生蛆,甚至连狗朝某些人吠叫都要向约瑟抱怨。要是在水质不良的地方扎营,肯定就会引起暴动。我们虽然是锡安营,却有很多人不作祷告、思虑欠周、粗心大意、漫不经心、愚蠢鲁莽或恶毒苛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约瑟不得不把我们当作小孩子一样,忍受我们,辅导我们。」12

约瑟有力地体现了阿尔玛所教导的原则:「传道的人并不优于听道的人,教导的人也不优于学习的人;……大家都各按能力来工作」(阿尔玛书1:26)。

我自从蒙召担任总会持有权柄人员以来,就一直在观察和学习,看到我的总会弟兄同工中有些人受到衰老退化的影响,体能受限,而且经常病痛缠身。但他们总是尽心、尽能、尽意、尽力地为众人服务,各位不会知道、也永远无法了解他们默默承受着怎样的痛苦。我与戈登·兴格莱会长(1910-2008)、雅各·傅士德会长(1920-2007)、约瑟·胡适令长老(1917-2008)、培道·潘会长(1924-2015)、多马·贝利长老(1922-2015)、李察·司考德长老(1928-2015),以及其他使徒共事过,观察过他们,因此我才能够清楚并带有权柄地说,这些总会弟兄都是战士,都是高贵且伟大的灵性战士;这正是「战士」一词最纯正、最令人钦佩的意义!他们的耐心、坚忍与勇气使他们「对基督坚定不移,……努力向前」(尼腓二书31:20),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效法的。

李会长告诫说,这个世代普遍有另外一个更广泛的试炼:「我们现在经历的是另外一种试炼,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诡辩。在这样的年代,很多聪明人都不愿倾听主谦卑的先知所说的话,这是相当严峻的一种试炼。」13

诡辩的试炼和昌盛与安逸的试炼是拜把兄弟。我们每个人都去观察、学习并跟从总会弟兄是非常重要的。

图像
总会会长团成员

照片©德撒律新闻

「谁站在主一边?」神在这后期时代,召唤了活着的使徒和先知来监督并指导祂在世上的事工,现在就是我们聆听并留意他们的忠告来表明立场的时候。我们现在必须表明,我们相信神的「话不会废去,却都要应验,无论是借着〔祂〕自己的声音,或是〔祂〕仆人的声音,都是一样」(教约1:38)。现在必须表明,就是现在!

我们自己的锡安营

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都会应邀走一趟自己的锡安营。这些邀请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时间点,而我们在旅途中所遇到的阻碍也都是独一无二、不尽相同的。但是,对于这项无法逃避的召唤,我们不间断的、始终如一的回应,终将成为「谁站在主一边」这个问题的答案。

表明的时候就是现在、今天、明天和永远。愿我们永远都记得和试炼、筛选与准备有关的教训,也记得和观察、学习与跟从总会弟兄有关的教训。■

注:

  1. Brigham Young, in B. H. Roberts,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Church, 1:370–71.

  2. 「谁站在主一边?」圣诗选辑,第164首。

  3. The Discourses of Wilford Woodruff, ed. G. Homer Durham (1946), 306.

  4. 「谁站在主一边?」圣诗选辑,第164首。

  5. Joseph Smith, in Joseph Young Sr., Histor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eventies (1878), 14; see also History of the Church, 2:182.

  6. See Alexander L. Baugh, “From High Hopes to Despair: The Missouri Period, 1831–39,” Ensign, July 2001, 44.

  7. Ezra Taft Benson, “Our Obligation and Challenge,” Regional Representatives seminar, Sept. 30, 1977, 2–3; unpublished typescript.

  8. Harold B. Lee, “Christmas address to Church employees,” Dec. 13, 1973, 4–5; unpublished transcript.

  9. Wilford Woodruff, in Matthias F. Cowley, Wilford Woodruff: History of His Life and Labors (1909), 39.

  10. The Discourses of Wilford Woodruff, 305.

  11. 约瑟斯密,在总会会长的教训:惠福·伍,第25-26页;see also Joseph Smith, quoted by Wilford Woodruff,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898, 57.

  12. George A. Smith, “My Journal,” Instructor, May 1946, 217.

  13. Harold B. Lee, “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 Instructor, June 1965,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