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培养同理心去施助
2019年2月


施助原则

培养同理心去施助

施助是提升他人。当我们努力去了解人们正在经历的事情,并表明愿意陪他们一起度过难关,就能提升他人。

图像
内外下雨

由于天父希望帮助我们变得像祂一样,因此我们若愿意信赖祂,留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在今生所面对的考验,就能成为学习的机会。不幸的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独自面对那些考验时,要继续留在这条路上可能会变得格外艰难。

不过,我们从不需要孤单地走在这条路上。救主有完全的同理心,祂降下低于一切万物,因而知道如何在我们遭遇的折磨和软弱中救助我们(见阿尔玛书7:11-12教义和圣约122:8)。祂期望我们每个人效法祂的榜样,并且展现出同理心。教会的每位成员已立约要「与哀者同哀,是的,安慰需要安慰的人」(摩赛亚书18:9)。尽管我们都有各自的挑战,但是经文中处处都教导我们要去关心他人,「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并且「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致歪脚,反得痊愈」(希伯来书12:12-13;亦见以赛亚书35:3-4教义和圣约81:5-6)。

当我们扶起其他人的手,给他们倚靠,并陪他们同行,就会帮助他们留在这道路上够久的时间,让救主不仅能使他们归信——这是施助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也能医治他们(见教义和圣约112:13)。

何谓同理心?

同理心是从他人的观点去了解对方的感受、想法和处境,而不是从我们自己的观点出发。1

我们在施助他人,和履行身为弟兄施助者和姊妹施助者的目的时,怀着同理心是很重要的,同理心让我们能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

有个故事谈到,有位害羞的后期圣徒弟兄,经常独自坐在会堂的最后一排。长老定额组的一位成员突然过世时,主教给予圣职祝福来安慰那位长老的家人,慈助会的姊妹们也带了食物过去。许多好心的朋友和邻居去拜访那家人,并且说:「有任何我们可以帮上忙的地方,请让我们知道。」

而这位害羞的弟兄,在那天稍晚时去拜访这个家庭。他按了门铃,那位寡妇前来应门,他只是说:「我是来帮你们擦鞋的。」几个小时后,这家人所有的鞋子变得洁净、发亮,让他们准备好参加丧礼。在接下来的那个星期日,这位过世长老的家人坐在那位害羞的弟兄旁边,和他一起坐在最后一排。

这位弟兄满足了这家人一项当时尚未满足的需求,他们和他都因为他出于同理心的施助,而蒙受祝福。

我要如何培养同理心?

有人似乎蒙福获得能同理他人的恩赐,但至于那些对此感到困难的人,这里有个好消息。过去30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同理心。虽然许多人以不同的方式来研究这个主题,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都同意,同理心是可以学习的。2

我们可以祈求获得同理心的恩赐。为了帮助我们更能发挥同理心,进一步了解同理心的运作方式会有所帮助。下列建议已被普遍接受为同理心的基本要素,3虽然这些事情往往发生在我们不自觉的情况下,但加以察觉会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改善的机会。

1.了解

图像
倾听的人

同理心需要对别人的处境有一些了解。你越了解他们的情况,就越容易了解他们对自身处境的感觉,以及你可以做什么来帮助。

积极倾听、问问题,并且与他们和其他人商议,是了解他们处境的重要行动。在先前刊登的施助原则文章中,你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概念:

  • 「好的倾听者会做的五件事」,2018年6月,利阿贺拿,第6页。

  • 「商议他们的需要」,2018年9月,利阿贺拿,第6页。

  • 「在帮助他人时获得协助」,2018年10月,利阿贺拿,第6页。

在寻求了解时,我们必须花时间去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而非根据别人的类似经验作出假设。否则,我们可能没达到目的,还会让人觉得受到误解。

2.想象

图像
想到别人的人

我们努力遵守所立的圣约,与哀者同哀,安慰需要安慰的人时(见摩赛亚书18:9),也可以祈求圣灵帮助我们了解某人可能会有的感受,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帮助。4

然而,一旦我们了解他人的情况,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否自然而然——都能透过练习去想象,我们若在他们的处境,会怎么想或有何感受。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让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协助引导我们作出回应。

当我们逐渐了解他人的情况,并想象我们在他们的处境下会有什么感觉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小心谨慎,不要论断他们(见马太福音7:1)。批评某人何以会陷入所处情况,可能会导致我们低估那情况所造成的痛苦。

3.回应

图像
谈论爱

我们如何回应很重要,因为那是展现同理心的方式。我们可以透过言语和肢体表情来传达理解,方式实在不胜枚举。重要的是要记住,我们的目标不见得是要解决问题。我们的目标通常是单纯地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借此来提升和巩固他们。这可能意味着说:「我很高兴你告诉我」或「我很难过,我知道那种感受」,或是「那一定很难受」。

在每个情况中,我们的回应都不能只是作个样子,必须要真诚。如果适当,显露出你脆弱的一面,让别人看到你的弱点和不安全感,可以建立起宝贵的连结感。

邀请行动

图像
彼此相爱

思考你施助对象的情况时,想象你处在他们的处境。祈求能了解他们的感受,以及如果你在他们的处境下,会发现到哪些事情最有帮助。你的回应可能很简单,但将会深具意义。■

注:

  1. See W. Ickes, Empathic Accuracy (1997); and M. L. Hoffman,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 (2000).

  2. See, for example, Emily Teding van Berkhout and John M. Malouff, “The Efficacy of Empathy Training: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6), 63(1), 32–41.

  3. See, for example, Brené Brown, 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But It Isn’t) (2008); Theresa Wiseman, “A Concept Analysis of Empath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6), 23, 1162–67; and Ed Neukrug and others, “Creative and Novel Approaches to Empathy: a Neo-Rogeri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35(1) (Jan. 2013), 29–42.

  4. 见亨利·艾宁,「保惠师」,2015年5月,利阿贺拿,第17-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