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當子女離開教會
2016年02月


當子女離開教會

作者現居美國麻薩諸塞州。

即使子女選擇走向我們不認同的方向,我們還是要接受一項原則,那就是他們享有選擇權。

圖像
woman standing next to a tree

伊克爾‧艾斯塔蘭繪

我那已經成年的女兒搬到新城市去已經好幾個星期了,但是她每個星期日都沒有去教會,讓我很擔心。她會回教會嗎?我想盡各種方法催她去教會:鼓勵、說理、請求、當她隨身的鬧鐘、祈禱、禁食,甚至打電話給她的主教。由於我們相隔2,000英里(3,220公里),我沒辦法和她一起去教會,不過這個方法我也試過。

我不斷想像著只要我能做小小的一些改變,我女兒就能回到靈性的常軌上。我覺得只需要有個人──她的探訪教師、主教、朋友或家人──能出現在她的生活中,說些話或做些事情,把她導正回來。但這些都沒有用。我整天憂心忡忡,內心充滿內疚和痛苦,覺得自己不是好母親。

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經驗。子女離開福音道路時,依然保持忠信的父母可能不知如何是好。有位母親因為女兒的選擇而擔憂到連呼吸都感覺疼痛。有位父親說,他覺得子女否認了他和他的生活方式。有位年輕的母親擔心她的小孩有一天會因為質疑福音而離開教會。

家人選擇離開教會時,我們如何因應這種心痛的感覺呢?以下是我們可以做的一些事。

從其他有同樣難題的人身上學習

經文中有些最正義的家庭也遇到子女悖逆的挑戰,撒拉亞和李海的子女罔顧父母的教誨(見尼腓一書2:8-12),亞當和夏娃也是一樣(見創世記4:8),就連我們天上的父母也因三分之一的靈體兒女選擇走另外一條路而憂傷(見教約29:36)。幸福計畫包含選擇權,也就是說,即使在正義的家庭裡,也會有人選擇拒絕福音的原則;我們可以從經文中這些苦惱的家庭得到一些安慰。我們更了解選擇權和同理心,這樣的認知能使我們得到療癒,繼續走下去。

要認清我們的子女也是神的子女

有個母親在青少年的兒子開始對信仰產生質疑時,感到內疚和失敗而傷心不已,她思考自己在親職方面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時,感覺到神的憐憫:「他只是妳的孩子,我愛他甚於你愛他,我並不因他或其他任何一個孩子的偏離而感到內疚。」從那一刻起,這個母親終於能夠放下內疚,重新把兒子當作是神的好孩子來看待。

以成功為念

父母有時候很掙扎是因為他們不完全了解「任何成功都不能彌補家庭的失敗」1這句話的意義;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容易界定的。前七十員約翰‧卡爾曼長老解釋道:「其實這句話的本意只是要鼓勵父母多關懷子女,而不是說即使在親職角色上奉獻了極多的時間、精力,並且付出一切犧牲,卻未得到預期成果的父母,就是失敗者。」2我們需要讚賞孩子美好的特質,並且享受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不論家人如何運用他們的選擇權,我們都要接受一項原則,那就是他們享有選擇權。

調整我們的期望

雖然我們希望家人能照我們所選擇的路去走,但他們還是必須自己選擇,才能獲得福音的祝福。卡爾曼長老建議為人父母者,與其抗拒這樣的現實,不如調整「目前的期許和對待方式……,試著去接受既成的事實,而不要一直深陷在苦惱之中」。3

有個母親知道兒子不會去傳教後,覺得沮喪和難過。後來,她明白她必須放下兒子去傳教才能讓她快樂的這種想法。她說:「我終於了解,傳教不是我的事。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要過,我只是他們的母親,我並不擁有他們。」

要有遠見

許多父母藉著祈禱、研讀經文和去聖殿來找到慰藉,保持永恆的眼光。有位家長分享祈禱的經驗如何教導她記得孩子在天父眼裡是寶貴的,她因此不再痛苦。祈禱幫助我們看清問題所在,讓我們知道該做什麼和說什麼,也幫助我們找到慰藉。

經文談到許多人作了不好的選擇,以及他們家人因應的方法。「還好經文裡並不全是完美家庭的故事,否則我們會太挫敗而不願作任何嘗試!」有位家長這麼說。小阿爾瑪的故事讓我們安心的是,父母親正義的祈禱是蒙神垂聽的(見摩賽亞書27:14)。浪子的比喻讓我們明白迷失之人回頭時我們會是何等歡喜(路加福音15:20-24)。

參加聖殿教儀也能讓我們獲得有益的見解,知道如何處理家庭問題。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約翰‧維特蘇長老(1872-1952)說:「我相信對那些忙碌……的人而言,在主的屋宇要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還能更快且更順利地解決問題。「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不論在聖殿與否,……能蒙受啟示,解決生活中令〔我們〕煩惱的問題。」4父母參加聖殿教儀時,心思意念將與他們所求的平安更一致。

繼續愛你的子女

李海和撒拉亞無疑是愛拉曼和雷米爾的,就像他們愛賽姆、尼腓、雅各及約瑟一樣。跟理念及生活方式相同的家人雖然容易相處,但我們還是要學習表達對其他家人的愛,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位年輕時就不到教會來的婦女分享了她的家人如何持續愛她的經驗:她來自一個後期聖徒大家庭,對於傳教的事都會大肆慶祝,家族裡所有傳教士的照片都貼在奶奶家客廳的牆上。她說:「我們的家族圍繞著這個打轉。」她知道她不會去傳教,她覺得不論她在其他地方做得多好,在奶奶家的牆上永遠都不會有她的照片。

她30歲的時候,決定加入美國和平部隊,遠赴馬達加斯加,在那裏投注了她全部的心力去服務。服務到一半的時候,她聽人說奶奶把她的照片掛到了牆上。和平部隊的任務結束後,祖孫兩人彼此擁抱,喜極而泣。奶奶說:「服務就是服務。」家裡的牆不論有沒有掛傳教士的照片,我們都有很多方法讓所有的家人知道我們愛他們、重視他們。

圖像
parents welcoming child

懷抱希望

我們可以繼續去愛家人目前的樣子,同時對他們將來回歸福音的生活抱有希望;他們往往在外晃蕩一段時間以後都會回頭。就像經文中那個浪子一樣,他們一旦明白以前的生活帶來的美好信息和原則,就會再度接納那些價值觀。其實先知曾經應許,那些印證給父母的人會感受到正義家庭的牽引,有一天會回頭的。5這樣的應許讓我們對所愛的人懷有極大的希望。

保有永恆的眼光

我們必須記住,我們真的不知道所愛的家人會發生什麼事。有個父親,他幾個青少年兒子都很叛逆,他說他學到即使他們現在沒有過正義的生活,他也不應該認定災禍會臨頭。總會會長團第二諮理迪特‧鄔希鐸會長說,有時候我們以為故事的結局已經寫好了,但實際上我們還在篇章的中間。6神對時間的算法和我們是很不一樣的,我們不知道每個人的故事會怎麼結束。

我們要是知道家人終究會回頭,我們今天會如何改寫自己的故事呢?我相信我們可以過得更加平安、更有愛心、更加包容。我們盡力寫出完美結局的同時,要記住,我們可以選擇用平安與愛──而不是憤怒與恐懼──來和所愛的人相處。保羅寫道:「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1:7)誠如卡爾曼長老所呼籲的:「永不放棄。如果你覺得現在似乎無法幫助你的子女,至少你還可以繼續嘗試、繼續愛他們。……千萬不要陷入使人喪失行動力的罪惡感和絕望之中。請尋求靈性的協助與平安。要勇敢堅強,你可以熬過來的。」7

我女兒還是沒有回來教會,不過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努力保持親密的母女關係。我們經常聊天,我知道後期聖徒文化的教養使她成為一個和善、有紀律和體貼的人。雖然她今天會走這條路不是我所選擇的,但是我很感謝我們這一路上學到的人生課程。在這趟回家的旅程中,我從接納彼此獨特的境況中找到了平安。■

註:

  1. David O. McKay,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64, 5; quoted from J. E. McCulloch, Home: The Savior of Civilization (1924), 42.

  2. 約翰‧卡爾曼,「當孩子誤入歧途時」,1999年3月,利阿賀拿,第31頁。

  3. 約翰‧卡爾曼,「當孩子誤入歧途時」,第32頁。

  4. John A. Widtsoe, “Temple Worship,” The Utah Genealogical and Historical Magazine, vol. 22 (1921), 63–64,引述自大衛‧海,「聖殿」,2002年2月,利阿賀拿,第F-2頁。

  5. See “Hope for Parents of Wayward Children,” Ensign, Sept. 2002, 11.

  6. 見迪特‧鄔希鐸,「從一開始就看到結尾」,2006年5月,利阿賀拿,第42-45頁。

  7. 約翰‧卡爾曼,「當孩子誤入歧途時」,第34,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