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
撒种的比喻
2015年04月


撒种的比喻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决定去设立正确的优先顺序,并且做让我们成为好土、结实累累的事。

总会大会的演讲主题都是经过指派的,但不是透过世人的权威,而是透过圣灵的提示。许多主题会处理我们共有的忧虑,不过就像耶稣当时并不教导如何克服尘世的挑战或政治的迫害,他通常启发他的现代仆人,谈论我们必须做什么来改造个人生活,准备好回到天上的家。在这复活节周末,我感觉受到提示要谈谈耶稣的一个比喻,其中的教训非常宝贵,也历久弥新。

撒种的比喻是少数几个三部对观福音书中都提到的比喻,更是极少数几个耶稣向门徒说明的比喻。撒下的种子是“天国〔的〕道理”(马太福音13:19)、“道”(马可福音4:14),或“神的道”(路加福音8:11)──即夫子和他仆人的教导。

种子所落在的不同土壤,代表世人接受和跟随这些教导的不同方式。那些“落在路旁的”(马可福音4:4)种子并没有落在土里,因此没有成长的机会,就好像顽硬、没有作好准备的心听到教导时一样。我不再多谈这些人。我的信息是给我们这些已经承诺跟随基督的人:我们要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救主这个教训呢?

撒种的比喻警告我们,哪些情况和态度,会妨碍任何已接受福音信息种子的人,使他们无法结出好收成。

1.石头地,没有生根

有些种子“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马可福音4:5–6)。

耶稣说这描述的是那些“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但是因为“心里没有根,……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马可福音4:16–17)。

是什么让听道的人“心里没有根”呢?当新成员只是因为传教士和教会里各项吸引人的特色,或教会成员身分所结出的许多美好果实而归信,便是这样的情况。由于没有扎根在神的话语里,当反对的势力一来,就枯干了。但是即使从小在教会长大的人──长期的成员──也会陷入没有根的情况中。我认识一些这样的人,这些成员没有坚定持久地归信耶稣基督的福音。如果没有扎根和经常实践福音的教导,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心都可能变成石心,也就是灵性种子所落在的石头地。

我们若想保有灵性,就不能缺少灵性的粮食,特别是在这不断远离神的信仰、是非界线越来越模糊的世界。网际网路主导着这个时代,强力传播危及信心的各样信息,为了巩固我们的信心,在福音中扎根,我们必须更常接触灵性真理。

年轻人,如果这样的教导似乎太过笼统,让我举一个明确的例子。如果圣餐正被传递的时候,你忙着传简讯,或说悄悄话,或玩电动游戏,或做任何妨碍你领受这重要的灵性粮食的事,就等于截断灵性的根,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像石头地,一旦遇到孤立、恐吓或嘲弄时,马上就枯干了。这情形也适用于成年人。

另一个毁灭灵性根基的潜在因素──现代科技(但并非唯一)助长了这种情形──是用狭隘的眼光看待福音或教会。这种局限的眼光,偏重特定的教义或做法,或是某位领袖被指陈的缺失,而无视福音计划的宏大全貌,也无视个人和群体因为遵行福音所收成的果实。戈登‧兴格莱会长曾生动地描述这种狭隘眼光的一面。他告诉杨百翰大学的听众,某些政治评论家对当时一则新闻事件感到“怒火中烧”,他们“巧运匠心,倾泄酸溜溜的谩骂和怒气。……的确,”兴格莱会长下了结论:“这个时代四处充斥善于批评的酸葡萄。”1两相比较之下,若要稳当地在福音中扎根,我们在批评时必须温和、有分寸,要一直寻求能对神的伟大事工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2.荆棘: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迷惑

耶稣教导:“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马可福音4:7)。他解释说,这些“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马可福音4:18–19)。无疑地,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听从的警告。

我要先谈谈钱财的迷惑。不论我们在灵性旅程的什么阶段──不论我们归信的状态如何──都会受到这个诱惑。当人们的态度和优先顺序都固着在得到、利用或拥有财产上时,我们称之为物质主义。已经有很多关于物质主义的言论和著作了,这里不必多加说明。2相信所谓财富至上的人,正受到钱财的迷惑所苦,拥有财富或优渥的收入并不表示蒙得上天的喜悦,没有这些也不是不蒙上天喜悦的证据。耶稣告诉一位忠信的信徒,只要他将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可以继承永生(见马可福音10:17–24),他并不是在指拥有财富是种邪恶,邪恶的是这位信徒对财富的态度。我们都知道,耶稣称赞好撒马利亚人;同样的钱币,他用来为同胞服务,犹大却用来出卖救主。钱财不是万恶之根,贪财才是(提摩太前书6:10)。

摩尔门经谈到有一段时间神的教会“开始不再进步了”(阿尔玛书4:10),因为“教会的人民开始……把心思放在财富和世俗无益的事物上”(阿尔玛书4:8)。钱财及其他世俗事物,很容易使得物质东西丰裕的人,在灵性上陷入“麻木昏沉”的危险。3这一点很适合用来介绍救主的下一个教训。

最微而不察的荆棘,也就是把福音道理的功效挤出我们生活的世俗力量,耶稣称之为“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路加福音8:14)。这样的力量不胜枚举,一些例子就足以说明。

有一次耶稣斥责他的首席门徒彼得说:“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马太福音16:23;亦见教约3:6–758:39)。体贴人的意思指的是在行为、优先顺序及思想各方面,将世上的思虑放在属神的事物之前。

以下这些时候,就是在向“今生的……宴乐”屈服。(1)染上习瘾,减弱了神所赐的宝贵选择权;(2)被微不足道的小事诱惑分心,远离具有永恒价值的事物;(3)自认享有权利的心态;这种心态妨碍必要的个人成长,使我们失去永恒目标的资格。

当对未来的恐惧使我们动弹不得时,我们就是被“今生的思虑”所胜,妨碍自己怀着信心向前进及信赖神和他的应许。二十五年前,我所敬重的杨百翰大学的教授修‧尼布里,谈到屈服于世上思虑的危险。他受访时被问到,考量世界情势和传播福音的职责,教会是否会想要在某些方面,寻求“顺应世界,改变教会的行事方式”。4

他回答说:“许多人都说过教会该这样做,但真的是这样吗?你在此必须愿意去冒犯他人,必须愿意冒险一试,这就是信心派上用场的时候……我们的承诺本来就该是项试验,本来就该很困难,本来就该被这个世界认为不切实际。”5

几个月前,受人景仰的天主教领袖,费城总主教查理‧恰浦,他在杨百翰大学校园重申了这个以福音为优先事项的重要性。他谈到“后期圣徒和天主教团体的共同担忧”,像是“有关婚姻和家庭、性别的本质、人类生命的神圣性,及宗教自由的急迫性”。他说:

“我想要再次强调,在生活中真正奉行所主张的信念是很重要的,那必须是我们的优先事项──不仅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中,在教会中、政治上的选择、商业往来、对待穷人的方式也都要如此;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此,”他继续说:“请从天主教汲取经验。我们天主教徒相信,我们的天职是成为社会中的面酵,但是成为社会的面酵,和社会同化,只有一线之隔。”6

救主警告我们,不要让世上的思虑把神的话语从生活中挤出去,确实挑战我们要一心把神的诫命和他教会的领袖,牢牢地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救主所说的例子,会让我们将这个比喻视为土壤的比喻。土壤适当与否,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接触福音种子时的心。在感受属灵教导的敏锐度方面,有些心顽硬、没有作好准备,有些心是废弃的石头地,有些心则专注在世上的事物上。

3.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

救主在结束撒种的比喻时描述种子“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结实的数量也不尽相同(马太福音13:8)。我们如何准备好成为好土,结出最多、最好的果实呢?

耶稣说道:“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路加福音8:15)。我们都拥有福音道理的种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决定去设立正确的优先顺序,并且做让我们成为好土、结实累累的事。我们必须努力向下扎根,归信耶稣基督的福音(见歌罗西书2:6–7),借由祈祷、研读经文、服务,以及经常领受圣餐而常有他的灵与我们同在,就会达到这样的归信。我们也必须寻求心的巨大变化(见阿尔玛书5:12–14),用对神的爱以及侍奉他、为他儿女服务的意愿,来取代邪恶的渴望和自私的顾虑。

我见证这些事是真实的,我也见证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他的教训指引道路,他的赎罪成就万事,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注:

  1. Gordon B. Hinckley, “Let Not Your Heart Be Troubled”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devotional, Oct. 29, 1974), 1; speeches.byu.edu.

  2. 例子可见Dallin H. Oaks, “Materialism,” chapter 5 in Pure in Heart (1988), 73–87.

  3. 我要感谢尼尔‧麦士维长老提供这个难忘的象征;见Neal A. Maxwell, “These Are Your Days,” Ensign, Oct. 2004, 26.

  4. James P. Bell, in “Hugh Nibley, in Black and White,” BYU Today, May 1990, 37.

  5. Hugh Nibley, in “Hugh Nibley, in Black and White,” 37–38.

  6. Charles J. Chaput, “The Great Charter at 800: Why It Still Matters,” First Things, Jan. 23, 2015,firstthings.com/web-exclusives/2015/01/the-great-charter-at-800; see also Tad Walch, “At BYU, Catholic Archbishop Seeks Friends, Says U.S. Liberty Depends on Moral People,” Deseret News, Jan. 23, 2015, deseretnews.com/article/865620233/At-BYU-Catholic-archbishop-seeks-friends-says-US-liberty-depends-on-moral-people.html. 总主教恰浦也说:“我们天主教最好的一些机构,不是失去了宗教身分,就是大幅软化自己的宗教立场。……杨百翰大学是所杰出的大学……因为这是个因宗教身分而更显完备的学习中心。千万不要失去这一点”(“The Great Charter at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