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傳教提早返鄉——錫安營讓我學到的事
2021年9月


僅提供電子版:來跟從我

教義和聖約第102~105篇

傳教提早返鄉——錫安營讓我學到的事

作者現居美國猶他州。

我傳教提早返鄉那會兒,從一段早期聖徒的故事尋得安慰。

圖像
研讀經文的婦女

我的成長過程一直無憂無慮,生活單純,學業和嗜好對我來說輕而易舉;我沒有什麼可抱怨的,大致上都很開心。

但是,在19歲之後,我的人生變了。

那時我前往巴拉圭亞松森傳教,我很興奮,以為事情會很順利,就像我之前生活的其他部分一樣。但是,在傳教大約四個月後,由於嚴重的憂鬱和焦慮,我回到了家鄉。在我的腦海中,我一直是個成功的人——一個沒有弱點的人,彷彿沒有弱點是可能的事;現在,我被恐懼、內疚、憤怒、絕望和悲傷所吞噬,我所能想到的就是,我是多麼的失敗。

從錫安營學習

教會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為我帶來幾分安慰。1834年2月24日,約瑟·斯密獲得一項啟示(教義和聖約第103篇),要他組織100人以上,前往美國密蘇里州傑克森郡,去協助聖徒收復他們前一年被逐出那裡時失去的土地。約有230名男女和兒童加入這個遠征軍,也就是眾所周知的錫安營。這個隊伍準備好之後,在5月離開家園,每天行軍多達65公里。1

錫安營不僅要面對旅程中身體方面的問題,隊伍中還有少數成員出現背後中傷、不服從和反叛的情形。然而,許多人依然保持忠信,並將這次遠征和與約瑟同在的機會視為一項特權。隨著周圍情勢的改變,先知尋求主的指引,並在六月獲得另一項啟示(教義和聖約第105篇),指示他們不再需要繼續行軍。營隊成員看似未達成救贖錫安的目的就返回家園,但許多人認為這並非失敗,因為這趟旅程讓他們更接近神,並在生活中看到祂如何出手幫助他們。2

圖像
約瑟·斯密和其他人拉著篷車

錫安營的艱苦歷程,克拉克·普萊斯繪

不再追究「為什麼」,轉移焦點

期望的祝福落空,被吩咐回家的錫安營聖徒,在面對這樣的消息時,可能心裡會納悶,既然如此,當初天父為何還要求他們踏上這趟旅程。我自己也納悶,我得到了指引,結果為何和我盤算的不一樣。。

在經過好幾週一輩子從未有過的悲傷後,我意識到,我再也不想繼續用這種負面的態度生活下去。我知道我被差遣來到世上,不是要來過充滿沮喪和悲觀的日子的。畢竟,成了世人,「才能有快樂」(尼腓二書2:25)!我決定不再追究「為什麼」,將焦點轉向找出苦難的目的。

我主動關懷其他人,培養新的嗜好,並回到學校。我也開始每天寫感恩日記。當我開始能較輕易地認出主在我生活中的影響力時,最初只能寫出一行的日記,變成了滿滿的一整頁。我的祈禱從願望清單變成了感恩清單。

儘管令我難熬的日子並未消失——它們仍未消失——但我現在知道,將眼光專注於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會有多大不同。我不再將考驗視為壞事,而是決定將它們當作是成長的機會。

辨識原因

回顧我從巴拉圭返鄉後的情況,我能看到天父如何透過我的經驗來引導我、給我機會。在結束傳教後的那幾個月裡,我認識了我最親密的幾個朋友,而且儘管報名截止日期已過,我卻能夠立即開始在當地一所大學就讀。那個學程後來讓我有機會去瑞士留學,我在那裡與我的寄宿家庭分享了福音。

那些年刻意地選擇感恩,讓我養成了凡事感謝天父的習慣,這增加了我對祂的信心。

我在情緒低落的某個星期所接受的聖職祝福,其中的這些話也幫助我了解信心:「我祝福你能了解並知道神……賜給你的那些事物,不僅是為了你的好處,而且也是……要幫助你成為祂希望你成為的人。那些祝福並不一定容易得到,因為痛苦和逆境才是讓我們成長的事物。」

我知道天父會聖化我們的努力,並且正如羅素·納爾遜會長所教導的:「主喜愛努力。」3神確實在努力謀求我們的幸福,並且會永遠在我們身邊。

註:

  1. 教會歷史主題,「錫安營(以色列營)」,ChurchofJesusChrist.org/study/history/topics

  2. 教會歷史主題,「錫安營(以色列營)」。

  3. 羅素·納爾遜,見喬依·瓊斯,「一項特別崇高的召喚」,2020年5月,利阿賀拿,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