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慈悲的奇蹟
2023年6月


「慈悲的奇蹟」,2023年6月,利阿賀拿

耶穌所行的奇蹟

馬太福音26:50-54馬可福音14:46-47路加福音22:49-51約翰福音18:3-11

慈悲奇蹟

耶穌同時醫治了馬勒古和祂珍愛的門徒彼得。

圖像
救主伸手醫治一個人的耳朵

到了這個地步,瓦特·雷恩繪,不得複製。

你是否曾經從天父那裡獲得一份完全適合你需要的恩賜,而這是你不曾祈求或不配得到的?這就是大祭司的僕人馬勒古去捉拿救主時所獲得的恩賜。

你是否曾經需要幫助,來修復魯莽行為或傷人言語所造成的後果,即便你的意圖原是好的?這就是彼得在充滿壓力的情況下,努力護衛救主時所獲得的恩賜。

在救主塵世傳道最關鍵的一個時刻,當神所有兒女的救恩計畫端賴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時,救主花時間向這兩個人展現慈悲。

馬勒古被他奉命去捉拿的那個人治癒時,我們可以從他獲得的這項奇蹟中學到什麼?我們可以從彼得經歷這個意想不到的奇蹟中學到什麼?

意想不到的奇蹟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遭受劇烈的痛苦後(見尼腓二書9:21摩賽亞書3:7),祂喚醒門徒,一群武裝的守殿官和羅馬士兵隨即來到,1其中有猶大和大祭司的僕人。當這群人在黑夜裡走近時,猶大親吻耶穌的臉頰來指認他,救主回答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嗎?」(路加福音22:48)。

暴徒遲疑了一下,耶穌問他們:「你們找誰?」

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

「我就是!」祂回答。當時在那裡的約翰記錄說,祂一回答,暴徒就「退後倒在地上。」即使在祂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後,救主的威嚴仍以強而有力的方式被感受到。耶穌又問他們要找誰,祂便再次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然後,為了保護祂的門徒,耶穌說:「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約翰福音18:4-8)。

然而,彼得有其他的想法。他一心想要護衛救主,便拔出刀來,揮向大祭司的僕人馬勒古,削下他的一隻耳朵(見約翰福音18:10)。

但是耶穌化解了一觸即發的局面,祂制止彼得,對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

「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馬太福音26:52-54)。

每一則記事都記錄著耶穌交出祂自己,而祂的門徒都逃走了。然而,路加記述說,首先,耶穌慈悲地「摸〔馬勒古〕的耳朵,把他治好了」(路加福音22:51)。

向馬勒古施予慈悲

耶穌在被當作罪犯對待時,所展現的態度是何等的溫順!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大衛·貝納長老指出,耶穌「伸出手,祝福這個要捉拿祂的人所用的天上力量,也同樣可以用來阻止人捉拿祂,把祂釘在十字架上。」2

儘管救主的使命範圍遍及全世界,祂記得每一個人。雖然我們對馬勒古所知不多,耶穌卻認識他。

馬勒古有因救主的觸摸而感動嗎?他的心有因這溫柔的慈悲而歸向救主嗎?我們不知道。但不論他個人的選擇為何,他耳朵得到醫治是一項他不曾祈求的恩賜。這塵世中最後的醫治奇蹟是救主的慈悲之舉,也是顯明天父奇妙力量和愛的另一個機會。

耶穌懷著無限的愛去愛祂父的每一個兒女。救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努力帶領靈魂歸向祂,帶領他們悔改,使他們得救(見尼腓二書26:24)。

你在獲得意想不到的祝福後,是否曾體驗過內心的變化?你的眼睛是否曾被打開,看到「主的慈悲,永似川流,應當高歌大聲頌」?3

保護彼得的慈悲

至於彼得呢?耶穌知道自己需要被帶去受苦而死,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透過悔改和復活回到神的面前。這是祂的使命。但是,祂也需要祂的門徒存活下來,履行他們宣講福音和建立教會的使命。

圍繞著救主的黑暗勢力,對使徒來說必定是令人膽戰心驚。彼得行事魯莽,當著許多人面前拿出刀來護衛他的夫子。然而,主醫治了彼得所造成的傷害。我們不知道醫治馬勒古是否能拯救彼得避免無法完成自己使命的後果,但對彼得而言,這是多麼大的恩賜啊!

你是否曾說過或做過魯莽、傷人的話和事,即使是為了捍衛救主或祂的教會?記住彼得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勇氣去尋求彌補。救主了解我們在奉行祂的福音和捍衛祂的名所作的努力並不完美,甚至在我們軟弱的時候,這些努力可能會在無意間造成傷害。

我們在社群媒體上或挺身捍衛自己的信仰時,有時可能會變得「過於熱衷」(摩賽亞書9:3),或「〔反倒不行了〕那律法上更重的事」(馬太福音23:23),其中包括慈悲。我們不使用刀劍,但是言語有很大的影響力,能夠「引導人行公正的事」(阿爾瑪書31:5),也能夠冒犯他們(見聖經雅各書3:2)。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和彼得的處境相同,要仰賴救主的慈悲來醫治我們所造成的傷害並幫助我們向前邁進,以「溫順的態度」(教義和聖約100:7)捍衛信仰並分享福音,取代紛爭之靈(見使徒行傳4:7-145:40-42)。

在我們軟弱中的慈悲

我們並不清楚是否有任何暴徒親眼目睹馬勒古的耳朵被治癒,但或許救主也向他們施予慈悲,給他們最後的機會去見證祂的大能並悔改。

在我們個人軟弱的時刻,主會施予慈悲,使我們能克服所面臨的挑戰。

2016年12月,我的丈夫罹患肺炎。我們那時住在俄羅斯莫斯科,布司在東歐區域會長團裡服務。醫生說他需要住院幾天,接受抗生素治療。那天晚上,他的病情急劇惡化,醫生於是讓他處於人工昏迷的狀態。

接下來的10天裡,我每天早上起床,在開車去地鐵站、在搭乘地鐵的45分鐘,然後步行剩下的街區到醫院時,一直都在祈求主的幫助。在加護病房裡,我整天坐在布司的身邊,他一動不動地躺在那裡,無法說話也不會動,身邊圍繞著各式各樣的螢幕。每天晚上,我會走相反的路線,回到家收拾行李,為回猶他州作準備。

時至今日,我仍記得在那些寒冷、黑暗的日子裡,我在搭乘地鐵時從未感到害怕。我記得在醫院裡坐在布司的床邊時,所感受到的平安和平靜。每天晚上在家裡,我雖獨自一人卻不孤單。

然而,我們回到猶他州後不久,布司就去世了。

「我這樣做是為了你的益處」

最近,我回想起那些漫長的日子時,主清楚地在我的腦海裡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你的益處。」在那一刻,主讓我知道,我曾感受到的平安、我曾體驗到的安全,以及我並不孤單的感覺都來自慈愛的天父和祂的兒子。祂們在我軟弱時,向我施予慈悲。4

有時我們會意識到祂的慈悲,有時我們只是堅持下去,沒有意識到是神的幫助讓我們能向前邁進。但是,只要我們祈求眼睛得以打開,看見救主向我們施予的慈悲,我們的心就會準備好向遇到的人施予慈悲。祂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

不論我們獲得慈悲的時刻,是如同馬勒古在作出不正義選擇的時候;還是如同彼得陷入絕望境地的時候;或者只是像我,在超出我們能力所及只能掙扎的時候。主可以,也必會以祂的慈悲看顧我們。

當我們沉思最偉大的慈悲行為——我們救主所受的痛苦——時,我們可以聽到祂慈愛的話語對我們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你的益處。」■

註:

  1. 參閱雅各·陶美芝,耶穌是基督(1981年),第607-610頁。

  2. 大衛·貝納,「心裡溫順謙卑」,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33頁。

  3. “Come, 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 Hymns (1948), no. 70.

  4. 見「主是我的光」,聖詩選輯,第4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