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基督裡的希望和安慰
2022年9月


「基督裡的希望和安慰」,2022年9月,利阿賀拿

基督裡的希望和安慰

讓我們恪守這項應許:主記得祂的忠信聖徒,也會酬賞他們。

圖像
基督像的手部

我們可以把終極的希望寄託在耶穌基督和祂的贖罪上。

手部的照片取自基督像,史考特·羅攝

簡斯·安德森和安恩·安德森對耶穌基督復興福音的真實性有深刻且持久的見證。儘管遭遇憤怒的暴徒、在社區和教區受到迫害,他們還是在1861年加入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隔年春天,他們響應5,000英里(8,000公里)外的鹽湖谷傳來的錫安的呼召;聚集到錫安意謂著捨棄在丹麥的美好生活,包括朋友、親戚,以及歷代以來,一個由長子繼承的美麗農場。這個農場很大,產量也很豐富,位於丹麥北部肥沃的日德蘭(Jutland)半島,奧爾堡(Aalborg)附近的維杜姆村(Veddum)。農場雇用了數十人,為安德森家族帶來財富及當地人的尊敬。

簡斯和安恩與其他歸信者分享這些財富,支付了大約60名聖徒前往錫安的移民費用。1862年4月6日,安德森夫婦和18歲的兒子安得烈,和其他400名丹麥聖徒一起搭乘小汽船阿爾比恩號,航向德國漢堡。兩天後,他們抵達漢堡,和更多的聖徒聚集後,搭乘一艘較大的船隻,展開橫越大西洋的航程。

然而,聚集到錫安的喜樂很快就轉為憂傷,一些登上阿爾比恩號的兒童帶著麻疹病毒,疫情在移民群中爆發,導致40名兒童和數名成人死亡,葬在海裡。其中一位是我的高祖父,49歲的簡斯·安德森。

簡斯夢想一家人能和丹麥聖徒一起抵達錫安、建造錫安,但這個夢想在離開漢堡10天後就結束了。有位歷史學家寫道:「來自奧爾堡,維杜姆村的簡斯·安德森,就像摩西一樣,是一位拯救者,卻從未踏上應許地;他協助了六十多名同胞移民,但在1862年離開〔德國〕後不久,在北海去世。」1

塵世生活的考驗

安德森一家離開舒適的農場,失去摯愛的丈夫和父親;這樣的犧牲,值得嗎?我相信世人會說不值得。但世人都缺少了耶穌基督復興的福音所提供的信心、遠見和「永恆的眼光」2

這樣的眼光幫助我們了解塵世生活及其中的許多考驗。我們面對恐懼、背叛、誘惑、罪、失落和孤單,疾病、災難、憂鬱和死亡粉碎了我們的夢想。有時候,我們的重擔似乎超過我們所能承擔的。

十二使徒定額組尼爾·安德森長老說:「身體上和靈性上的悲劇或出乎意料的試煉與考驗,雖然情節不同,但都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因為今生就是這樣。」他又說:「我們尋求幸福,我們渴望平安,我們盼望有愛。主把令人驚奇的豐盛祝福傾注給我們。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跟喜悅和幸福夾雜在一起的,是曾經在片刻、幾個小時、幾天,有時候甚至幾年裡,靈魂所感受到的傷痛。」3

我們勇敢地品嘗苦澀,好嘗到甜美的滋味(見教義和聖約29:39)。根據先知以賽亞的話,我們都「在苦難的爐中」受熬煉,蒙揀選。(以賽亞書48:10

贖罪的應許

圖像
基督像

基督像,亞倫·哈德爾攝

苦難是天父「偉大的幸福計畫」的一部分(阿爾瑪書42:8;亦見尼腓二書2:11)。但這項計畫的核心是「偉大而榮耀的贖罪」4所帶來的安慰和希望。耶穌基督透過贖罪,救援我們。(見阿爾瑪書36:3

救主「降至萬物之下」(教義和聖約88:6),是為了承擔我們的困難和錯誤。祂知道如何施助我們,也完全了解我們的傷痛所在及其原因。

總會會長團第二諮理雅各·傅士德會長(1920-2007)說:「由於救主忍受過我們所能感受或體驗的萬般痛苦,祂可以幫助軟弱的人變得堅強。祂曾親身經歷過這一切,祂了解我們的痛苦,在我們人生最黑暗的時刻,祂會與我們同行。」5

因此我們可以把終極的希望,寄託在救主和祂的贖罪上。

羅素·納爾遜會長說:「我們的世界是一個悲觀和憤世嫉俗的世界,一般人對於耶穌基督、對於神為人類制定的幸福計畫,都不抱任何希望。為什麼全球會有這麼多的衝突和陰霾?原因很簡單。如果在基督裡沒有盼望,就無法認識那為救贖人類而定的神聖計畫。沒有了那項知識,人們會錯誤地以為:今日的存在,明日即消逝——快樂與家庭關係都只是過眼雲煙。」6

我去聖殿並聆聽活著先知的話語時,就會在耶穌基督裡面找到希望和醫治。我研讀為祂和祂的贖罪作見證的經文時,就會找到安慰。塵世生活「破壞了內心的安靜」時,7要轉向我所謂的「可以帶來保護的經文」。以下是我喜愛的一些經文:

舊約

  • 「他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以賽亞書25:8)。

  •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4-5)。

新約

  •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

  •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

摩爾門經

  • 「祂要承受死亡,使祂能打開束縛祂人民的死亡枷鎖;祂也要承擔他們的軟弱,使祂的心腸能因肉身而滿懷慈悲,這樣祂才能因肉身,了解如何依照祂人民的軟弱來救助他們」(阿爾瑪書7:12)。

  • 「你們應當希望什麼呢?看啊,我告訴你們,你們應當希望靠著基督的贖罪和祂復活的大能復活,而得到永生,根據那應許,這希望要因你們對祂的信心而實現」(摩羅乃書7:41)。

教義和聖約

  • 「因此,放心吧,不要害怕,因為我,主,與你們同在,會站在你們身邊;你們要為我,即耶穌基督作見證,見證我是活神的兒子,昔在今在,以後永在」(教義和聖約68:6)。

  • 「因此,縱然要死,也不要懼怕;因為在今世你們的快樂不完全,但是在我裡面你們的快樂是完全的」(教義和聖約101:36)。

這幾節經文和許多其他經文,正如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培道·潘會長(1924-2015)所說,都在見證「基督贖罪的應許」。8

先知的懇求

圖像
羅素·納爾遜會長

當我們了解,救主對於我們今生和來世的幸福都至關重要時,就會了解納爾遜會長為什麼會懇求我們,要讓救主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靈性根基:

「我懇請你們騰出時間給主!做那些讓聖靈能一直與你同在的事情,使你自己的靈性根基堅定不移,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納爾遜會長又說,騰出時間給主,包括透過聖殿服務和崇拜,「在主神聖的屋宇中騰出時間給祂」。9

「對於每位已經訂立聖殿聖約的人,我懇請你們要透過祈禱和持之以恆的態度,努力了解聖殿聖約和教儀。……

「……生活發生劇變時,靈性上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住在你的聖殿聖約

「我說將靈性根基穩固地建立在耶穌基督上,你就不需要害怕時,請相信我。」10

銘刻在祂掌上

圖像
家人(家庭)

安得烈一家

安恩和兒子安得烈後來怎麼樣了?他們在經歷六週的悲傷旅程,抵達紐約市後,是否感到絕望,返回了丹麥?沒有。他們倚靠對救主和對救恩計畫的見證,也靠著信賴神,勇敢地搭乘火車、汽船和篷車隊向前邁進,於1862年9月3日抵達鹽湖谷,協力建造錫安。

他們在猶他州以法蓮定居,安得烈在那裡結婚、建立家庭。後來,安得烈帶著家人,包括母親,搬到猶他州李海,成為成功的農夫、銀行家和市長。他在祖國傳教三年,在主教團服務超過二十年,在高級諮議會或大祭司定額組服務超過三十年。他有三個兒子曾分別在丹麥和挪威傳教。

我們的肉眼無法從起初的淚水,看到榮耀的結局,但是只要對基督有信心,就能懷著希望展望未來。我們可以恪守主的應許,知道主記得祂忠信的聖徒,包括簡斯、安恩和安得烈,也會酬賞他們。主記得他們,也記得我們。祂應許道:

「我卻不忘記你。

「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以賽亞書49:15-16)。■

註:

  1. William Mulder, Homeward to Zion: The Mormon Migration from Scandinavia (1957), 149–50. 安德森家庭故事的其他詳細資料,出自Andrew B. Andersen, History of Andrew Rasmus Anderson, Pioneer of 1862 and Wife Nelsina M. Pederson, Pioneer of 1868, Daughters of the Utah Pioneers Biographical Collection; Jens Christensen, Rural Denmark, 1750–1980, trans. Else Buchwald Christensen (1983); Hamilton Gardner, History of Lehi: Including a Biographical Section (1913); Fern Gray, Life Sketch of Andrew R. Anderson, Daughters of the Utah Pioneers Biographical Collection; Andrew Jenson, “Narratives of the Emigration from the Scandinavian Mission 1852–1868,” History of the Scandinavian Mission (1979).

  2. 見羅素·納爾遜,「讓神得勝」,2020年11月,利阿賀拿,第93頁。

  3. 尼爾·安德森,「傷痛」,2018年11月,利阿賀拿,第84頁。

  4. 尼爾·麥士維,「為偉大而榮耀的贖罪作見證」,2002年4月,利阿賀拿,第7頁。

  5. 參閱雅各·傅士德,「我們最大的希望:贖罪」,2002年1月,利阿賀拿,第22頁。

  6. Russell M. Nelson, “A More Excellent Hope,” Ensign, Feb. 1997, 62.

  7. 感謝神賜我們先知」,聖詩選輯,第10首。

  8. 培道·潘,「寬恕的燦爛黎明」,1996年1月,聖徒之聲,第21頁。

  9. 羅素·納爾遜,「騰出時間給主」,2021年11月,利阿賀拿,第120,121頁。

  10. 羅素·納爾遜,「聖殿和你的靈性根基」,2021年11月,利阿賀拿,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