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19章:服務的神聖本質


第19章

服務的神聖本質

人生最崇高的且標是努力讓別人過得更好、更快樂。1

導言

麥基奧大衛會長經常教導,爲人服務會帶來眞正的快樂,並且主會引導並祝福那些爲人服務的人。1921年就發生了一件主引導祂僕人的例子。當時的麥基奧大衛長老和肯農修弟兄正在履行總會會長團的指派,到世界各地探訪教會教友。他們有一項任務是去探訪教會在亞美尼亞的教友。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當地的景況艱難,沒有人知道當地教友的情況。麥基長老記寫道:

「1921年3月,我們得知在一個特別的禁食日,人們捐出了數千美元,要援助歐洲地區的貧困人士,以及在亞洲地區受苦的亞美尼亞人。我們也得知,總會會長團正考慮要派一位特使到敘利亞,直接援助我們在亞美尼亞的聖徒。」

麥基長老和肯農弟兄原本的安排是到旅程的後期才去探訪亞美尼亞的教友,因此他們繼續旅行,探訪澳洲、紐西蘭和許多島嶼等地區。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他們都沒有聽到亞美尼亞的任何情況,也不知道是否有人送來了救濟金。最後在1921年11月2日這天,他們在耶路撒冷接獲消息,得知教會總部已派了一位名叫布斯惠福的人來與他們聯絡,但卻沒有人知道這個人的行程和下落。就在這天,麥基長老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對他的行蹤毫無所知,但我們明天早上就要離開耶路撒冷到海法,前往〔敘利亞的〕阿勒坡了。我們決定搭車取道撒馬利亞,參觀聖經裡的景點。」麥基長老和肯農弟兄在啓程前,登上了橄欖山,選了一處僻靜的地點,祈求主引導他們的旅程。

麥基長老回憶道,他們祈禱後,「一回到旅館,我就強烈感覺到我們應該搭火車去海法,不要坐汽車。」肯農弟兄同意了。他們繼續旅行前往海法,希望能在那裡找到布司長老。麥基長老記寫道:「在這趟任務即將結束之際,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見到布司長老。事實上,我們若是沒有先見到他,那麼去敘利亞似乎就白費了。我們在那裡是陌生人,一個人也不認識。……我們帶著一些名字、地址,但我們根本看不懂,因爲都是用土耳其語寫的。」

麥基長老和肯農弟兄到了海法火車站後,因爲想要找些適當的旅館資訊,以致延遲了些時間才離開火車站。在這樣耽擱了些時間後,麥基長老走到車站門口,剛好另一名旅客也到了。那人碰了碰他的肩膀說:「這不是麥基弟兄嗎?」

麥基長老這樣記載那次相遇的結果,說:「在這樣陌生的城鎮,居然有人這樣跟我講話,使我驚訝莫名。我轉過身,認出了布司惠福長老這位我們最希望見到的人。我們終於在如此巧妙的時刻和地點碰面了。……就算我們做了好幾個星期的準備,事情也不會比這更好的了!在我們互相講述彼此的經歷時,我們知道我們之所以相遇是神介入的結果,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上,要不是我們先在海法見了面,以一般人的想法來說,我們的亞美尼亞傳道部之行,就會完全失敗;但是我們碰面了,在許多職責和遭遇中,我們還組織了亞美尼亞傳道部。」2

麥基奧大衛的教訓

主的旨意是要我們彼此服務

神的旨意是〔你們〕要爲同胞服務,做對他們有益的事,使這個世界因爲你們生活在其中而更美好。基督付出了一切來教導我們這個原則。祂還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這是神給我們的信息。這教會是神的教會,它的組織是這樣的完全,使每一個男人和女人、每一個小孩都有機會爲他人做些好事。這是我們聖職弟兄的義務,也是各輔助組織和每一位教友的責任,就是去服務,去行神的旨意。假如我們這樣做,並且做得越多,我們就會越加確信這是神的事工,因爲我們正在試驗這點。那麼,我們就會藉著遵行神的旨意而開始認識神,接近神,體會到我們可以得到永生。我們會感到要去愛世界各地的人,也會像古代的使徒一樣吶喊著說:「我們因爲愛弟兄,就曉得是已經出死入生了。」(約翰一書3:14。)3

有人說:「人類家族若不再互相幫助,他們就會滅絕。」我要引用一個人的話,他說:「從母親裹起她初生嬰孩的頭的那一刻,直到仁慈的助手拭去臨死之人額上冷汗的那一刻,若沒有互相幫助,我們都無法生存。」……教會與其中每一個定額組及組織都是神的計畫,是爲了使我們能互相援助而設的。4

我想起有些人……,我要向他們致謝。……這些人就是在整個教會裡,奉獻出時間和資源來推進眞理的男男女女——他們不僅教導人,而且在許多方面提供慷慨的服務。其中有些人還在爲自己的生計掙扎,有些則已退休或是家財萬貫的人。……願神祝福這些提供服務的人,也祝福你們全體,因爲在我看來,我們可以爲這個教會說:「父啊,我們正努力合而爲一,正如您和您的兒子合一一樣。」5

你們是否樂意服務?班傑明王說:「……當你們在爲人類同胞服務時,你們只是在爲你們的神服務而已」(摩賽亞書2:17)。你們是否在這句話裡見到了班傑明王所見的願景?眞正的基督教精神是將愛付諸行動。要顯示出對神的愛,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向同胞顯示出無私的愛。……

……願你們在有了信心,有了仁慈後,能夠滿心樂意地爲全人類服務。福音的精神來自於爲他人的好處而服務。6

服務爲施者和受者帶來快樂。

實在的,幸福是我們生存的目標。透過爲同胞服務,最有可能獲得這樣的幸福。7

全人類都渴望幸福。許多人也很眞誠地努力著,竭盡全力去追求幸福。可惜僅有極少數的人知道,唯有服從拿撒勒人耶穌以下這句話中的準則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爲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馬太福音16:25〕這句重要經文提到的祕訣,比名聲或主權更値得擁有,也要比世上一切的財富都更有價値。

我們若應用這項原則,就可望消除沮喪陰鬱,代之以希望喜悅,使生活充滿恆久的滿足與平安。接受這項原則眞的會讓今日這紛擾沮喪的世界裨益良多。那麼,爲什麼世人及世上各國還會忽視一項這麼珍貴的事物呢?

「失喪生命好再得著生命」這句話雖然看似矛盾,但其中所蘊含的眞理,人難道眞的不理解嗎?還是因爲這句話恰與爲生存而掙扎互相衝突,以致被認爲不切實際?

即便如此,那位身爲「道路、眞理、生命」〔見約翰福音14:6〕的祂在這一方面制定了一項永恆的法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具體來說,這條法則就是:「在我們竭力使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快樂的時候,我們才會過著最完整的生活。」適者生存純粹是自然法則,指的是犧牲其他一切來保存自己。但與此相反的,眞正屬靈生命的法則是,爲了他人的好處而犧牲自己。……

就是懷著這樣的目的,〔成千上萬的〕男女才會不支薪地自願服務,每個星期爲〔千千萬萬名〕孩童與青少年提供建立品格和靈性成長的教導和指引。除了這一大群職員和教師以外,……按立到聖職的無數男子也有一項義務,就是要奉獻他們的時間和才能,儘可能地在同胞之間散播陽光、喜悅與平安。8

施比受更具有靈性。靈性上最大的祝福來自於幫助他人。你若想要不快樂,就去懷恨你的弟兄;你若想要仇恨,就去傷害你的弟兄;但你若想要快樂,就去提供親切的服務,讓別人快樂。9

願全世界眞誠的男女都團結起來,認眞而努力地用爲人服務的法則來消除自私、憎恨、敵意、貪婪等感覺,藉以促進人類的和平與幸福。10

提供服務時,務必效法救主的榜樣。

救主要離開使徒前,爲他們樹立了一個服務的好榜樣。你們都記得,祂拿了一條手巾束腰,洗門徒的腳。彼得深覺那是僕人所作的低賤工作,說:「……你洗我的腳嗎?……你永不可洗我的腳。」

耶穌回答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這位首席使徒說:「(那麼,)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

「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見約翰福音13:6–10

耶穌於是洗了彼得的腳,也洗了其他人的腳。然後,祂把水盆放回門邊,解下腰上的手巾,穿回祂的袍子,回到十二使徒那裡,說: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尙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翰福音13:13–14

對那些偉大的僕人,也就是基督的跟隨者而言,這是何等的服務典範!你們當中越大的就要做越低微的事。因此我們意識到我們有義務爲教友提供更多的服務,並奉獻我們的時間來推進神在世上的國度。11

想想看!世人之所以會對他們〔這些耶穌的使徒〕有些認識,完全是因爲他們在一遇見救主後,就將救主當成他們人生的嚮導。如果不是這樣,現在就不會有人知道這些人曾經活過。他們就會像當時其他千千萬萬的人一樣生活、死去、被遺忘,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在乎他們的任何事。同樣地,今天也有千千萬萬的人雖然活著,卻浪費時間和精力在無用的生活上,選擇錯誤的人當作效法的對象,掉轉腳步,走享樂與歡娛的路,而不走服務的路。這些人很快就會抵達人生旅途的終點,沒有人會說這世界因他們曾經活過而變得更美好。每天結束時,他們走過的路就像原來一樣的空虛貧瘠,因他們沒有種下樹木讓後人乘涼,沒有種下玫瑰花叢,讓後人覺得這世界更甜美、更光明,也沒沒有仁慈的舉動,沒有高貴的服務。因此,那只是一條貧瘠、不結果子、像沙漠一樣的道路,也許還散布著荊棘和蒺藜。

選擇耶穌作爲嚮導的門徒就不是如此了。他們的生命就像長滿玫瑰的花園,世人永遠可以在其中採摘到美好的花朵。12

人生最有價値的召喚,……是能在今生中爲同胞提供最好的服務。……人生最崇高的且標,是努力讓別人過得更好、更快樂。13

研讀與討論的建議

  • 爲什麼主吩咐我們要彼此服務?(見第180-182頁)我們在教會裡有哪些服務的機會?我們除了正式的教會召喚以外,還可以提供哪些服務?

  • 主教導我們:「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爲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馬太福音16:25)。這節經文與服務有何關聯?無私地爲人服務會獲得哪些永恆的祝福?受命服務和因爲想要服務而服務,兩者差異何在?(亦見教約58:26。)

  • 你在付出自己、爲人服務時,有哪些體會?快樂與服務有何關聯?服務如何幫助我們克服自私、不快樂或沮喪的感覺?(見第182-183頁)爲人服務會如何幫助我們克服對他人的不好感覺?

  • 在耶穌許多爲人服務的榜樣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見第183-184頁)我們在努力爲人服務時,可以從祂身上學習到什麼?服務時尋求神聖的引導爲什麼很重要?

  • 爲什麼有時候很難接受別人爲我們服務?大方地接受服務爲什麼很重要?你或家人曾經如何因爲他人的服務而蒙福?

相關經文:馬太福音25:40;馬可福音8:35加拉太書5:13;摩賽亞書4:15;教約18:10,15–16

  1. Two Contending Force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Speeches of the Year (18 May 1960), 7.

  2. See Cherished Experiences from the Writings of President David O. McKay, comp. Clare Middlemiss, rev. ed. (1976), 101–4; paragraphing altered.

  3.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6, 137.

  4.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2, 119.

  5.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8, 143.

  6.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9, 88–89.

  7.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53, 132.

  8.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36, 45–46; paragraphing altered.

  9.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36, 104–5.

  10.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36, 46.

  11.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51, 158–59.

  12. Ancient Apostles (1918), 5–6.

  13. Two Contending Forces, 7.

圖像
sister helping a senior

「眞正的基督教精神是將愛付諸行動。……願你們在有了信心,有了仁慈後,能夠滿心樂意地爲全人虡服務。福音的精神來自於爲他人的好處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