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拉曼人的身份


拉曼人的身份

摩爾門經記述了尼腓人和拉曼人的歷史,好幾個世紀以來,這兩個民族幾乎在宗教和政治上不斷發生衝突。這兩個族群是兩個以色列兄弟的子孫,隨著時間過去,拉曼人這個族群漸漸包含其他的人,如一些「因紛爭而變成拉曼人」的尼腓人。1因此,尼腓人拉曼人這兩個詞是用來形容文化和宗教上的區別,以及種族上的差異。2不相信耶穌基督福音的拉曼人,最終戰勝並摧毀了尼腓人的國家。尼腓人的先知已預見未來的毀滅,便祈求他們在摩爾門經中留下的教導,將來能成為使拉曼人後裔歸信福音的工具。3主應許,在後期時代,拉曼人會「認識他們的救贖主」,並以神的約民的身份,參與後期時代錫安的建立,而「天上的大能」必在他們之中。4透過約瑟·斯密所獲得的啟示,證實了摩爾門經中關於拉曼人的應許依然有效。5

在摩爾門經首次出版的那個年代,歐洲人和歐洲裔美國人長久以來都宣稱,他們相信自己是聖經所說的以色列失落十支派的後裔。這有助於他們在自己和以色列約民之間,建立一條連結。然而,摩爾門經邀請讀者將其他民族,特別是美洲原住民,視為是以色列家族迷失的羊和這聖約歷史的一部分。6

儘管早期的一些後期聖徒,對於哪些特定族群是摩爾門經中那些民族的後裔多所猜測,但大多數人認為,概括來說,美洲原住民是摩爾門經應許的那些子嗣。7在約瑟斯密的年代,歐洲人的優越感盛行,許多人認為,要接受其他種族(包括美國印第安人)在宗教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這種說法,極具有挑戰性。不過,早期的後期聖徒急切看到主的應許實現,也渴望將摩爾門經的記載帶給拉曼人。

1830年,教會第一次重大的傳道工作,就是向被視為拉曼人的族群傳教。81940年代末期,後期聖徒遷移到美國西部以後,更常與美國印第安族群接觸。儘管有挫敗、文化隔閡,甚至暴力衝突,但聖徒持續與原住民培養關係,並派傳教士到美國印第安族群去,以及研究原住民的語言。9

傳教士教導美洲和太平洋地區原住民祖先的後代,他們是尼腓人和拉曼人的子孫。這些地區的歸信者接受福音之後,對於摩爾門經將他們與失落的傳承和應許的未來連結起來的方式欣然接受,尤其是與他們目前所處的艱難情況,甚至有時是壓迫情況形成對比。10具有拉曼人身份的聖徒,常常靠著自己努力或藉著教會發起的計畫,在屬靈和屬世上成長,協助使「在主的大日子來臨前……拉曼人將如玫瑰盛開」這項預言實現。11

雙重傳承

摩爾門經中給拉曼人的應許,激勵了早期的聖徒努力跨越自己和其歐洲祖先之間,以及自己(即準歸信者)和其美國印第安人祖先之間的文化鴻溝。然而,摩爾門經本身卻說明了代代相傳的負面態度如何妨礙團結合一。摩爾門經提供了為拉曼人祈禱的先知所留下的紀事,同時也包含一些例子,說明人們未能看到拉曼人的良善,自認為優於他們,並且因一位先知的拉曼人身份而拒絕他。12

不幸的是,有些教會成員懷著屈尊或鄙視的態度,看待他們認為是拉曼人的族群,在發生衝突的時候尤其如此。13以至於,同樣這些族群中欣然接受自己拉曼人身份的一些成員,對於偶爾在教會中討論這項傳承的方式,感覺是矛盾的。

不過,對許多後期聖徒而言,欣然接受拉曼人的傳承,已為他們帶來力量。辨認出主給拉曼人的應許一事,已幫助許多聖徒為自己原住民的傳承感到驕傲,而各項民族文化慶典也在教會的聖殿奉獻、演講和活動等場合中出現。具有拉曼人身份的聖徒致力於實現主對祂約民的應許,這對教會和他們的社區已然貢獻良多。

當代問題

正如以色列北方十支派在亞述流亡後的那段歷史屬於臆測、而非知識一樣,摩爾門經紀錄結束後的拉曼人歷史也純屬臆測。本教會主張,所有成員都是以色列聖約家族的一份子,無論是因血緣或經收養而加入,但教會並未主張是在摩爾門經中特定的地理位置,也未宣稱對於美洲和太平洋地區當代任何特定族群的起源,具有完全的知識。14無論歷史的細節為何,教會都繼續致力於協助實現摩爾門經眾先知的願望,即希望主的聖約能擴及所有以色列迷失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