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
第72課:約翰福音第12章


第72課

約翰福音第12章

導言

伯大尼的馬利亞,也就是馬大及拉撒路的姊妹,膏抺耶穌的腳,象徵祂即將面臨的埋葬。第二天,耶穌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並預言祂的死亡。儘管耶穌行了許多神蹟,有些人還是不相信祂。祂教導相信祂和不相信祂的後果。

教學建議

約翰福音12:1-19

馬利亞膏抹耶穌的腳,耶穌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

請幾位學生在白板上畫出新約中記載的救主所行的一項神蹟。學生都畫完後,請全班猜猜看畫的是哪些神蹟。請畫圖的學生說明為什麼選擇畫這項神蹟。

請學生沉思如果能親眼目睹其中一項神蹟,可能會如何影響他們對救主的信心。請他們在研讀約翰福音第12章時,找出眾人對救主的神蹟有什麼不同的反應,同時找出能幫助我們了解這些反應的真理。

約翰福音12:1-9作摘要,說明逾越節前六天,耶穌在伯大尼和一些朋友共進晚餐。馬大和拉撒路的姊妹馬利亞用昂貴的香膏膏抹耶穌的腳。許多人聽到耶穌在伯大尼,就來看耶穌和先前耶穌叫他從死裡復活的拉撒路。

請一位學生讀出約翰福音12:10-11。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祭司長想對拉撒路做什麼。你可能需要指出,叫拉撒路復活已無可爭辯地證明耶穌基督有能力克服死亡。

  • 祭司長想對拉撒路做什麼?為什麼?

  • 這幾節經文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有多麼邪惡?(不妨提醒學生,這些猶太領袖也想殺害救主〔見約翰福音11:47-48,53〕。)

約翰福音12:12-16作摘要,說明馬利亞膏抹耶穌的腳後,第二天祂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先前在馬太福音21:1-11已教導光榮進城的詳細經過。)

請一位學生讀出約翰福音12:17-19。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救主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時,那些聽聞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人做了什麼。

  • 這些人在救主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時做了什麼?

  • 根據第19節,法利賽人對發生的事有什麼反應?

約翰福音12:20-36

耶穌預言祂的死亡

約翰福音12:20-22作摘要,說明「有幾個希臘人」(第20節)——可能已經歸信猶太教——來耶路撒冷守逾越節並要求拜會耶穌。耶穌得知他們的請求,就開始教導關於祂即將面對的受苦、死亡和復活。請學生默讀約翰福音12:27-33,找出耶穌對於祂的贖罪有何教導。不妨請學生把發現到的事劃記下來。

  • 根據第27節,儘管耶穌「心裡憂愁」,但是祂願意做什麼?(儘管耶穌感覺到即將來臨的受苦是多麼沉重,祂仍決心勇往直前,達成祂的目的。)

  • 根據第28節,耶穌祈求什麼?天父如何回應?(說明:「我……還要再榮耀」反映出天父完全相信祂的兒子會完成贖罪。)

  • 耶穌在第32節所說的話和祂的贖罪有什麼關聯?

說明眾人聽了耶穌的教導後,都說他們從經文學到彌賽亞永遠不會死,他們問那「必須被舉起來」的「人子」(約翰福音12:34)是誰。

請一位學生讀出約翰福音12:35-36。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耶穌如何回答他們的問題。

  • 耶穌在回答眾人的問題時怎麼說?(救主稱自己為「光」。)

約翰福音12:37-50

耶穌教導相信祂和不相信祂的後果

請學生注意白板上描繪耶穌所行的一些神蹟的圖。請一位學生讀出約翰福音12:11,並請另一位學生讀出約翰福音12:37。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眾人對救主所行的神蹟有什麼不同的反應。

  • 眾人對耶穌所行的神蹟有什麼反應?

  • 我們可以從這些不同的反應學到什麼真理,知道神蹟和相信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雖然學生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眼,但是要確定他們都清楚知道單靠神蹟無法使我們相信耶穌基督。

  • 雖然單靠神蹟無法使我們相信耶穌基督,但是神蹟會如何影響我們對祂的信心?

  • 你認為為什麼有些人在看到或得知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蹟後便相信祂,即使其他人並不相信?

約翰福音12:38-41作摘要,說明有些人選擇不相信耶穌一事,正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見以賽亞書6:9-1053:1-3)。儘管救主行了許多偉大的事工,有些人還是選擇蒙蔽他們的眼睛,硬起心來反對祂。

請一位學生讀出約翰福音12:42-43。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為什麼有些猶太領袖相信耶穌卻不「承認」(第42節),或不公開表明他們相信。

  • 為什麼有些長官不公開承認他們相信耶穌?

  • 「愛人的榮耀過於愛神的榮耀」是什麼意思?(第43節)。

  • 我們可以從這幾節經文學到什麼原則?(幫助學生找出類似以下的這項原則:想取悅人甚於取悅神,會使我們不願意公開承認自己相信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

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這個原則,問他們:

  • 我們這個時代有哪些例子反映出這項原則?

  • 我們可以用哪些適當的方式表明我們相信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

  • 表明我們相信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會有哪些正面的結果?

為了準備學生找出約翰福音12:44-46所教導的原則,請他們想想因為身處黑暗之中(如在漆黑的房間裡或晚上在戶外)而看不到的經驗。請幾位學生描述他們的經驗,包括他們那時的感受、當時是否有任何潛在的危險,以及如果那時有光對他們會有什麼幫助。

如果情況適宜,關掉教室的燈,但仍提供一些光亮。指出身處黑暗可幫助我們明瞭靈性黑暗是什麼樣子。

  • 身處黑暗和處於靈性的黑暗,這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 活在靈性的黑暗中會有什麼危險?

請一位學生讀出約翰福音12:44-46。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如何蒙得祝福。

  • 根據約翰福音12:46,相信耶穌基督的人會如何蒙得祝福?(學生回答後,如果先前關掉教室的燈,請在這時打開。用學生的話將以下原則寫在白板上:如果我們相信耶穌基督,就不必活在靈性黑暗中。

  • 耶穌基督如何成為一道光?相信祂如何能移除生活中的靈性黑暗?(亦見教約50:23-2593:36-39。)

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耶穌基督如何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提供光(或方向和清晰度),以驅走靈性的黑暗,將學生分成兩、三人一組。給各組一份以下的講義:

圖像
講義,耶穌基督驅走靈性的黑暗

耶穌基督提供光,驅走靈性的黑暗

新約福音進修班教師用本——第72課

根據以下各個主題分別討論下列問題:

  • 處於靈性黑暗的人對這主題有什麼信念?

  • 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為這主題提供什麼樣的光?

主題:

  • 骨肉身體的目的

  • 娛樂和媒體

  • 獲得平安和幸福

  • 婚姻與家庭

  • 死後的生命

請全班一起用隨附的問題,討論講義所列出的一個主題。然後請學生花幾分鐘的時間,用這些問題討論其餘的主題。(你也可以用與學生更密切相關的主題,來取代講義上的一些主題。)

在給予充分的時間後,請各組派一名學生從講義中選出一項主題,來報告該組討論的結果。接著問全班:

  • 我們從第46節找出的原則如何能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我們看待某些主題或議題的角度可能會與其他人不同?

  • 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所提供的光,曾經在哪些情況幫助了你?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七十員江文漢長老的話,他為選擇相信並跟從耶穌基督所帶來的祝福作見證:

圖像
江文漢長老

「相信也是一種選擇〔見摩賽亞書4:9〕。……

「我們選擇相信時,就會用不同的方式來了解和看待事情。我們用那樣的方式來看事情和生活時,就會感受到只有福音才能帶來的快樂和喜悅」(“Choose Goodness and Joy,” New Era, Aug. 2011, 44)。

約翰福音12:47-50作摘要,說明耶穌教導眾人,凡不相信祂的話並拒絕祂的人,會根據祂說的話——也就是天父要祂說的話——受審判。

分享你的見證,說明你因選擇相信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而蒙得的祝福。請學生在課堂筆記或經文研讀日記中,寫下他們會如何應用所學到的其中一項原則。鼓勵學生選擇相信耶穌基督。

注釋及背景資料

約翰福音12:11,37。奇蹟會如何影響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信心

百翰·楊會長教導奇蹟會如何影響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信心:

「奇蹟,或是神的權能的偉大顯示,並不是給不信的人的;它們是用來安慰聖徒,用來增強和堅定那些愛神、敬畏神,事奉神之人的信心,而非給局外人的」(參閱總會會長的教訓:百翰·楊〔1997〕,第255頁)。

約翰福音12:27-34。「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

十二使徒定額組尼爾·麥士維長老教導約翰福音12:27所記載的救主的話語,如何反映出祂在面對即將來到的贖罪時是多麼順服:

「那令人無法想像的重擔開始加在基督的身上時,證實了長期以來祂的理智一直都清楚明白祂現在必須做的事。耶穌的考驗開始了,祂說:『我現在心裏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然後,不知是靈性上的自我獨白,或是為了要教導祂周圍的人,祂說道:『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約翰福音12:27)」(參閱「樂於服從」,1985年7月,聖徒之聲,第62頁)。

約翰福音12:46。被耶穌基督賜予的光保護

十二使徒定額組羅拔·海爾斯長老教導,耶穌基督的光能提供保護:

「我們都參與了一場光明與黑暗力量間的戰爭。……

「主是我們的光,實在地,也是我們的拯救(見詩篇27:1)。就像在尼腓三書中環繞著小孩的神聖之火一樣(見尼腓三書17:24),只要你們生活配稱,祂的光也會在你們和撒但的黑暗之間形成一道防護的盾牌。你們需要那道光。我們都需要那道光。要仔細研讀經文及鞏固青年手冊,聽從你們父母和領袖的教導。然後,藉著服從明智的忠告,學習為自己獲得福音的防護之光」(「出黑暗入奇妙光明」,2002年7月,利阿賀拿,第78頁)。

欲進一步了解「基督之光」,請見教約88:7-13。十二使徒定額組培道·潘會長在他的演講「基督的光」(2005年4月,利阿賀拿),教導聖靈和「基督之光」(教約88:7)之間的差異。基督之光是靈感的另一個來源,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基督之光有時稱為內在之光或分辨是非的知識、道德感或良知。